亚历山大之前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传闻
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即到公元前4世纪之时,古代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之间应该说都有了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文化上的接触。即使远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文明中心——希腊和中国也都有了相互的传闻。“赛里斯”(Seres) 就是当时的希腊人对东方一个可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的国家的称谓。 (2) 尽管关于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古典作家说法不一,但位于遥远的东方,是产丝之国渐成共识。 (3) “赛里斯”后来也就成了西方传说中对中国的代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曾记载了一位名叫阿里斯铁阿斯(Aristeas)的希腊人穿过斯基泰人(Scythian)的活动区域对远东之地的游历,他的最远足迹是伊塞顿人(Issedones)之地。 (4) 据学者们考证,所谓的伊塞顿人(Issedones)活动区域大致应在乌拉尔以东,直至天山、阿尔泰山之间,也有的学者推测到达塔里木盆地或楼兰以东、敦煌一带。 (5) 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公元前6世纪的克尔特人首领墓葬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 (6) ,在大约同时的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至前3世纪)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 (7) 出自中原中国的物品在远到西欧地区的出现,说明上古时期欧亚草原之路的存在。游牧于黑海、里海、咸海一线的斯基泰人和其他的游牧民族无疑是欧亚草原之路的开拓者、先行者。但这条交通线是游移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和游牧文明相对于农耕文明发展的滞后性,这条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渠道。
文明的交流是以文明的互动为前提。早在爱琴文明时期,希腊地区的居民就与相邻的埃及、小亚、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有了接触。但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文明与东方文明对等交往则是在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于伊朗高原,并很快向外(主要是东西两面)扩张。小亚沿岸的希腊殖民城邦沦陷,希腊本土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正是这种对立和交往,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有的希腊人到巴比伦考察游历,如希罗多德;有的希腊人到波斯的宫廷服务谋生,如担任御医的克泰西亚斯和受波斯国王之命,考察印度河,并环航阿拉伯半岛的斯库拉克斯(Scylax,约公元前510年?)。 (8) 还有的希腊人自愿或被迫移民到了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地区。 (9) 波斯帝国的版图西起埃及,北到黑海、里海一线,南到阿拉伯半岛,东到印度西北部。为了巩固对各地的统治,大流士一世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修筑了覆盖全帝国的驿道网(The Imperial Roads)。其中最著名的是帝国西部的“王家大道”(The Royal Road)。它从都城之一的苏萨(Susa),经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小亚的以弗所(Ephesus)或撒尔迪斯(Sardis),全长2000多公里,沿途设有驿站(现在已有22个被确认)。帝国东部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是沿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米底(Media)之路,进而经巴克特里亚(Bactria)抵达印度。 (10) 出产于巴克特里亚东部山区的名贵石头——青金石(lapis lazuli)就沿此路线而输送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 (11) 亚历山大之前希腊的钱币已在巴克特里亚流通,也说明波斯帝国时期从东地中海到兴都库什山之间有可能存在着长途商贸活动。 (12) 这条路线连通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实际上成为未来丝绸之路的西段。大流士一世还开通了埃及26王朝法老尼科(Necho Ⅱ,公元前609年—前593年在位)未完成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 (13) 这些驿道和水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应该说在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之内,各地交往的渠道是畅通的。 (14)
希波战争以希腊人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希波对立的结束。相反,双方都在利用一切机会插手对方的内部事务。希腊城邦之间的争斗和波斯帝国的王位之争均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著名的两例就是公元前 401—前400年间应小居鲁士之邀深入波斯腹地的希腊万人雇佣军和公元前387年由波斯国王宣布的旨在解决希腊内部矛盾的“大王条约”(The King's Peace)。半个多世纪之后亚历山大在战场上还碰到了波斯军队中多达数万的希腊雇佣军。 (15) 希腊与波斯之间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相互介入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两个文明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公元前4世纪时,欧亚大陆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古老文明或正在兴起的文明,但它们或由于地理阻隔的原因或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与其他文明真正接触和交流的历史机遇似乎还未来临。西地中海的罗马人正在为统一意大利而向南部发展,或许通过大希腊地区的希腊人对东方有所知晓。但他们的视野还没有超出半岛之外。此时的印度尚处于列国时代。逐渐强盛起来的摩揭陀王国的统治区域也还在恒河流域一带,佛教也未向西大规模传播。但西北部因受波斯帝国统治已与外部世界有所接触。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逐鹿中原,根本无暇也无力西向。
总之,到公元前4世纪时,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有的已有所接触,有的也有所耳闻,但一条连接东西方两端的纽带或通道还未形成。相互间的了解难免肤浅、偏颇甚至谬以千里。中国方面对西方世界的想象大概不会超出《山海经》《穆天子传》内容的范围。希腊方面虽通过波斯帝国对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古老文明地区都有所知晓,但对真正的中国,似乎仍一无所知。亚历山大只知印度之外是大洋,是东方大地的尽头,并不知锡尔河(Syr Darya,the Jaxartes)之外的东方还有一个大国的存在。他对远东世界的认识与一个多世纪以前希罗多德时代的希腊人并无多大区别。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