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主要是我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不同求学阶段的学位论文和其他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借此初版或再版之际,再次向各位指导老师致敬。他们先后是山西大学历史系的陈文明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王敦书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刘家和先生。没有他们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我是不可能在学术之路上走到今天的。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其他所有给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虽然不能一一提及,但我对他们,以及所有与我风雨兼程、患难与共的同学、学生、朋友、家人,都是常存感恩之心的。

本书是由不同时期的文章构成,时间跨度大约40年。除了研究水平有渐进差别之外,在引用规范、译名与参考书目等方面也有不太统一之处。即使是发表过的部分,由于出版社和杂志社的标准不一,也会出现先后不一的现象。为了统一全书,我在这些方面尽量做了调整,但结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本书没有做统一的译名表,也没有统一的参考书目汇编,只是在每编或每篇文章中保持了译名和引文的统一,相关的译名原文附于文中,参考书目附于页下注或文后。但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根据惯例保留了征引文献。这样,即使全书不能首尾相贯,单篇还是统一的,还是可以查到所有引文的全部出处。

感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我进入古稀之年,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把求学治学之路上几个关键节点的收获、体会付梓出版。在这些文稿的写作和整理过程中,学生张丽霞曾经帮助我将博士论文的部分手稿输入电脑,潘立宁将我的硕士论文油印本重新输入为电子版,李毅铭帮我将部分铅印版文稿转换为word文档版,在此一并致谢。同时对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