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镇
【概况】 龙脊镇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东北与江底乡接壤,西邻龙胜镇,东南与灵川县青狮潭镇为邻,南连临桂宛田乡,北接泗水乡。行政区域面积237.34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所驻地在和平村,距龙胜县城13千米。
清乾隆六年(1741年)前,今龙脊镇属地由义宁县桑江巡检司辖,清乾隆六年设龙胜厅后属于龙胜厅南团辖,民国5年(1916年)属南区。民国22年(1933年)属镇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南区,1952年5月起属第二区,为官衙乡;同年12月26日更名为和平乡;1958年8月30日成立公社;1984年8月,改公社为乡。2014年1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和平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并更名为龙脊镇。
2022年末,全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0个村民小组,4528户15961人。主要居住着瑶、壮、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84.5%。设有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6个,幼儿园1所。
【组织机构】 2022年,龙脊镇领导班子有镇党委、镇人大主席团、镇人民政府,内设机构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计生监督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二层机构有(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乡村振兴工作站)。龙脊镇机关行政编制25名,后勤服务聘用人数控制数4名,事业编制40名。
【主要经济指标】 2022年,龙脊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686.28万元,工业经济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服务企业能力不断提高。
【党建工作】 2022年,龙脊镇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扎实推进支部共建、中共二十大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党旗飘扬“红一线”。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工作模式,通过组建“抱团式”专班,创新“积分”载体,建立数字化平台,树基层治理“金品牌”。精心打造党建文化建设,全方位营造“稻香龙脊 文旅先锋”党建品牌,定期开展“党员论剑”活动,促文旅产业“深融合”。积极探索产业党建新模式,抱团式发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886万元,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寨村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文艺志愿服务等文艺惠民活动。加大对外宣传,讲好龙脊故事,实现全年在市级以上媒体上稿180余篇,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细。矢志不渝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动配合县委巡察工作,一以贯之纠“四风”树新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巩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清廉龙脊建设,清廉乡村、清廉机关示范得到县委肯定表扬。

2022年1月13日,广西社科院考察团到金江村调研 (龙脊镇供图)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2年,龙脊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巩固脱贫攻坚的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继续落实脱贫后续帮扶责任“四不摘”,及时调整帮扶队伍,严格落实跟踪帮扶有人做,扶贫工作站人员不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和跟踪帮扶。开展常态化排查,守住防止规模性致贫返贫底线。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三类人员”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镇建档立卡总数1203户4763人(其中脱贫户1137户4516人;监测户66户247人,其中已消除监测35户129人)。2022年享农村低保600户1618人,其中脱贫及监测对象301户,1月至12月发放低保资金318.72万余元,特困对象77人,发放特困金52.60万余元,受理临时救助32户,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0.81万元。特色产业奖补申报验收1267户,补助资金185.69万元。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130个、生态护林员岗位291个,每月工资按时发放。全镇建档立卡适龄在校生人数506人,其中有9名残疾儿童;获得营养午餐补助1420人,获得家庭经济困难补助(寄宿生补助)998人。2022年春季“雨露计划”共有97名中职高职贫困生享受政策,发放资金13.71万元;2022年秋季“雨露计划”申报共有104名,共计补助资金14.61万元。实现全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100%参保。认真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档立卡、边缘户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并按要求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及日常工作台账。组织干部职工、村干对五类重点对象房屋入户进行核实,并对农村拟上报危房改造房屋等级进行评定,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经过摸底调查统计,确定农村危房11户,拨付危房改造资金32万元。龙脊镇易地搬迁户共196户,902人,其中集中安置22户,分散安置174户。持续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工作,做到应贷尽贷,满足有效信贷需求,发放小额信贷55户251.55万元,贴息补助68.11万元,全面发挥金融资金助推产业、促进就业作用,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农业产业发展】 2022年,龙脊镇优化“两茶两果+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高山特色”农产品品牌,龙脊茶、龙脊罗汉果、龙脊辣椒、龙脊大米获得“圳品”认证。去年第三届人大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龙脊镇罗汉果产业标准化生产议案有力地挖掘和提升罗汉果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分享更多标准溢价收益,有利于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龙脊罗汉果”,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罗汉果种植1.1万亩,百香果种植0.8万亩,龙脊辣种植0.32万亩。其中,吉福思罗汉果种植面积(含脱贫户)达3472.3亩,种植农户达788户(脱贫户达436户)。
【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龙脊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把民生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以增进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2022年,争取到上级各类资金1221.93万元,实施道路硬化、公共照明等项目13个。
【乡村振兴工作】 2022年,龙脊镇打造龙脊梯田休闲农业示范区,不断完善壮大金江村龙胜罗汉果种植核心示范区、吉福思里排罗汉果健康种苗中心、里排罗汉果标准化种植园和同类罗汉果种苗母本培育区。合理规划产业培育项目,大力促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建立了高效持久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理念,强化“人才强镇”战略地位和党管人才原则,以优化和落实政策为牵引,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结合我镇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按需规划人才资源配置,针对性加强事业编制、“三支一扶”等人员招录力度,定向引进专业人才。对现选派的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实行严管厚爱相结合,积极争取外出学习机会,鼓励年轻村干、退伍青年参与腾讯乡村CEO培训,提高乡村振兴的履职能力。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全方位营造“稻香龙脊 文旅先锋”党建品牌,促进农文旅产业“深融合”,创新“积分”载体,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等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推进“五治”融合,深化移风易俗,在岳武村、和平村岭背组探索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15个行政村探索实施乡村治理“数字化”。
【社会事业】 2022年,龙脊镇落实农村低保政策600户1618人,发放低保资金318.72万余元,兜底特困对象77人,发放特困金52.60万余元,受理临时救助32户,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0.81万元,发放养老金399.28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营养午餐补助、寄宿补助、交通补助应享尽享,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8%以上。地毯式排查房屋状况,及时完善短板,实现100%的安全住房保障。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严格落实“测温+戴口罩+‘二码’联查”和“源头查控+硬核隔离”防疫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组织民兵分队支援临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全镇疫苗接种完成率91.71%。组织8支核酸检测队伍,深入村寨靠前落点,为全镇8000余名常住居民进行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有力巩固了疫情防控成果。坚决落实好国家“新十条”“乙类乙管”政策,持做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下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2年1月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小明(前排左三)、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前排左四)视察金江村黄洛瑶寨。县委书记雷陈(右三)陪同视察 (龙脊镇 供图)
以金江为试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打造“石榴籽家园”。创新“党建+网格”工作模式,大力推行网格积分制,激励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工作。推行“一村一辅警”配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社会环境。坚定不移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持续强化风险防控,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52件,调解成功52件,成功率100%。持续开展“平安夜巡”专项活动100余次。多措并举强化反诈宣传,发放宣传手册4000余份,悬挂横幅60余条,全镇注册反诈APP用户达3000余人。
【乡村旅游】 2022年,龙脊镇坚持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弘扬农耕文化,讲好“梯田故事”。弘扬最原始的梯田耕作“十二道工序”和“耦耕”文化,生动再现农民耕作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农耕文化。深挖民族特色,做好“梯田推广”。以本地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俗节庆为载体,组建民族文艺演出队伍,让村民成为扛上锄头种地、穿上服装表演的“多栖农民”。传承红瑶习俗,打造“实景展演”。以“红瑶长发”为核心品牌发展旅游,将红瑶的服饰、传统生活习惯及民族歌谣等进行有机整合,丰富和提质“长发梳妆”原生态民族歌舞表演。保护民族建筑,提升“民宿效应”。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独具壮族风情的“金竹”精品网红民宿品牌,带动周边村民开办民宿及开展土特产销售持续增收。(兰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