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春天就要来临了,空气中能感到丝丝暖意了。奇努克风呼呼地刮着,工人们正从厂里出来往家走。斯克里普斯的那只鸟儿在笼中啼叫,声音悦耳。黛安娜从敞开的窗口向外望去,希望在大街上能看到她的斯克里普斯回来了。她可以留住他吗?她可以留住他吗?如果她失去他,她可以留住他的鸟儿吗?她最近总觉得会失去他。这段时间的每天晚上,她只要一接触斯克里普斯的身体,他就会转过身,不再面对着她。这是一点征兆,但生活就是由一点点征兆所组成的。她觉得会失去他。此刻她注视着窗外,有一份《世纪杂志》不知不觉从她手中掉下。《世纪》换了个编辑,增加了木刻插画。格伦·弗兰克去某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当头头了,那份杂志的编辑部又添了几位姓范多仑的[29]。
黛安娜心想这样做也许有点用。值得庆幸的是,整个早晨她都在看那份《世纪》。后来,那暖洋洋的奇努克风刮了起来,她知道斯克里普斯快回来了。沿着大街走来的男人愈发多了,斯克里普斯在其中吗?戴上眼镜会看得清楚些,她却不想戴,她希望斯克里普斯看到的是她最漂亮的模样。随着她感觉到他的气息愈来愈近了,她之前对《世纪》寄托的信心逐渐减弱了。她以前非常希望这么做能获得一些能留住他的东西,她现在没信心了。
斯克里普斯跟着一大群热血沸腾的工人从大街上走来,他们被春色所挑逗。斯克里普斯挥舞着他的手提饭盒和工人们挥手告别,他们陆续从一家曾是酒馆的地方走过。斯克里普斯并没有抬头看窗子。斯克里普斯往楼梯走去。斯克里普斯的脚步声更近了。斯克里普斯的脚步声更近了。斯克里普斯进门了。
“下午好,亲爱的斯克里普斯,”她说,“我刚刚看了一篇鲁丝·苏科[30]写的短篇。”
“你好,黛安娜。”斯克里普斯回道。他放下手提饭盒。她看上去形容憔悴而显老,他大可对她体谅一点。
“短篇写了什么,黛安娜?”他问。
“主角是依阿华州的一个小姑娘。”黛安娜说,她走向他,“写的是乡下人的事,让我有些缅怀我那湖泊地区的家乡。”
“是吗?”斯克里普斯问。水泵制造厂的工作使他或多或少变得冷淡了。他连讲话都变得直来直去,言谈和这些冷漠的北方工人越来越像了,但他的想法依然坚定。
“需要我读给你听吗?”黛安娜问,“上面的木刻插画很好看呢。”
“去那小饭馆怎么样?”斯克里普斯说。
“听你的,亲爱的。”黛安娜说,接着她声音一变,“真希望——唉,真希望你从未去过那里!”她拭去眼泪。斯克里普斯竟然没有发现她在流泪。“我把鸟儿带上吧,亲爱的,”黛安娜说,“它今天还没出去过。”
他们一起沿着大街走向那小饭馆。他们现在并不挽着对方的手前行了,他们走路时就像所谓的老夫老妻一样。斯克里普斯太太提着鸟笼,鸟儿在暖风中觉得很惬意。男人们跌跌撞撞地走着,沉醉在这美好的春色里,经过他们身边。好多人找斯克里普斯交谈,现在他在这座城里的名气很大,受人尊敬。有几个人一路蹒跚地走过,抬抬帽子对斯克里普斯太太致礼,她脸色麻木地回礼。要是我能把他留在身边就好了,她这么想着。要是我能留住他就好了。他们在半融化的积雪中沿着这北方城市狭窄的人行道一路走着,有什么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活跃了起来。也许正是两人并肩前进的节奏吧。我会失去他。我会失去他。我会失去他。
他们过马路时,斯克里普斯拉住了她的一条胳膊。他的手一碰到她的胳膊,黛安娜就知道一定会是这样。她肯定会失去他。街头,一群印第安人走过他们身边。他们是在讥笑她,还是在讲什么部落的笑话呢?黛安娜拿不准。她只觉得自己的脑海里在打着节拍。我会失去他。我会失去他。
作者注:
给读者看的又不是给印刷商看的,跟印刷商又有什么关系呢?印刷商是什么人呢?谷登堡。谷登堡圣经[31]、卡克斯顿[32]、十二点光字面卡斯隆活字[33]、整行铸排机。作者小时候曾被打发去找活字虱子[34],作者年轻时曾被诱哄去找印版的钥匙。啊,他们是知道这些伎俩的,这些印刷商。
可能读者开始不理解了,我们现在已回到了本书的开头,瑜伽·约翰逊和斯克里普斯·奥尼尔正在水泵制造厂里,外面刮着奇努克风。你们清楚,此刻斯克里普斯已从水泵制造厂下班,正和他的妻子一起去那小饭馆,而她正担心自己会失去他。对我来说,我并不认为她有留下他的能力,但是读者有自己判断力。我们现在暂且不谈这对夫妇,回顾一下瑜伽·约翰逊。我们希望读者喜欢上瑜伽·约翰逊。这故事从现在起要加快进度了,免得哪位读者觉得厌倦。我们还会试着插入一些绝妙的奇闻逸事。如果我们告诉读者这些奇闻逸事中最精彩的是来自于福特·马多克斯·福特[35],算不算是违背了保守秘密的诺言呢?我们应该感谢他,我们希望读者也这么做。无论怎样,我们要接着说瑜伽·约翰逊了。瑜伽·约翰逊,读者应该还有印象,就是那个参加过大战的伙计。开头时,他刚从水泵制造厂中走出来。
用倒叙的方法写作十分困难,因此作者希望读者能明白这一点,不会对这段简短的解释感到厌烦。我知道自己会很喜欢拜读读者写的东西,并且希望读者也能这么想。如果哪位读者希望我对他写下的东西进行指点的话,我每天下午都会去圆顶咖啡馆[36],跟哈罗德·斯特恩斯和辛克莱·刘易斯[37]谈论文学,读者可以把自己写的东西带来,或者通过我的存款银行寄给我,如果我有存款银行的话。好了,如果读者做好准备了——要清楚,我并不想催促读者——我们就回过头讲瑜伽·约翰逊吧。但请记住,当我们回头讲瑜伽·约翰逊时,斯克里普斯·奥尼尔正和他的妻子一起走向那小饭馆。他们在那儿会发生什么故事,我可不知道。我只希望读者能帮帮我。
[1]海明威在这里连续四句以“斯克里普斯”开头,很明显是在调侃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的风格。后文中还有不少这种句式。
[2]凯迪拉克城位于密歇根州下半岛的中部。
[3]于1821年在英格兰西北部大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创刊的报纸。刚开始是周刊,1855年政府取消报纸印花税后,改为日报,以保持独立观点的社论著称。
[4]威廉·格莱斯顿(1809—1898)是英国自由党领袖,担任过四届首相。
[5]格莱斯顿就读于伊顿公学时,成绩一般;后入牛津大学,在古典文学和数学课程上成绩突出。1832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不平凡的政治生涯。
[6]当时妇女出门必须戴女式帽子,这个习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打破。
[7]T字骨牛排较厚,男人一般喜欢煎得嫩一点,以切开后里面带点血为佳。
[8]华兹华斯在抒情诗《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的第一节中写到他突然见到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时的欢愉。他的诗中经常描写美丽的温德米尔湖。
[9]苏格兰歌唱家哈里·劳德(1870—1930)演唱民歌及自创歌曲时,常穿苏格兰短裙上台表演。1900年他在伦敦首演,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赴法劳军演出,1919年被封为爵士。
[10]法国将军福煦(1851—1929)于1917年5月担任协约国军总司令,发动两次攻势,沉重打击德军,于8月晋升元帅。
[11]贵妇路长约12英里,位于法国东北部苏瓦松城西北,在埃纳河北的一道高山梁上,原本是18世纪的一条大车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初的1914年9月被德军攻占,后两易其主,终于在1918年10月的最后大反攻中被协约国抢回。
[12]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创作的大部分国际题材的小说都刻画了新旧大陆的对比,写淳朴的美国人在欧洲的遭遇,但他却仰慕英法的文化氛围,并于1875年移居巴黎,第二年移居伦敦,最终于1915年入英国籍。
[13]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心理学家、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先后在哈佛大学读书并任教。
[14]约翰·哈佛(1607—1638)获得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和新婚妻子一起去新英格兰,任助理牧师。其继承了巨额遗产。他患肺病去世后,把一半财产捐赠给了一家新建的学校。这所学校1636年改名为剑桥,1639年马萨诸塞州议会决定将其命名为哈佛学院,即现在的哈佛大学前身。
[15]O.M.功绩勋章(Order of Merit)的简称。
[16]埃德蒙·戈斯(1849—1928)是英国文学史研究家,曾翻译易卜生等欧洲大陆作家的作品,与亨利·詹姆斯、哈代、萧伯纳等是好朋友。乔治·圣茨伯里(1845—1933)是英国文学史研究家、评论家、教授。
[17]埃里尔是《暴风雨》中描写的一个精灵。普克为《仲夏夜之梦》中的一个顽皮小妖,爱搞恶作剧。
[18]《乞丐的歌剧》是英国诗人兼剧作家约辅·盖依(1685—1732)的代表作,德国作曲家约翰·佩普什(1667—1752)为其配乐并作序曲,1728年首演时获得成功。该剧主要讲述了小偷和拦路强盗的活动,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并讽刺了首相沃波尔及其辉格党政府。波莉是剧中的女主角。盖伊后来写的续集《波莉》,仍由佩普什谱曲,刚开始遭禁演,最终于1777年首演,那时两人早已去世了。波莉一词是英语中鹦鹉的通称。
[19]湾城是密歇根州下半岛东部的港口城市。
[20]伊娃·勒加利纳是1899年在伦敦出生的美国演员,1915年在纽约开始登台,成为百老汇红星,1926年自组剧团,演出莫里哀、易卜生等欧洲作家的名剧。
[21]克列孟梭(1841—1929)于1917年受命组织战时内阁,于1919到1920年任巴黎和会主席,为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被授予“胜利之父”称号。乔治·卡庞捷(1894—1975)曾是拳击运动世界重量级冠军获得者,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萨沙·吉特里(1885—1957)为多产剧作家,其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并自己出任导演。伊冯娜·普兰当(1895—1977)于1908年开始在巴黎登台演出歌舞节目,1916年加入吉特里的剧团,三年后二人结婚,经常在剧中出演男女主角。
[22]吉尔勃特·塞尔台斯(1893—197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战地记者,战后回美成为剧评家,于1920到1923年任《日晷》编辑。玛丽安·穆尔(1887—1972)是美国女诗人,于1925到1929年任《日晷》编辑。
[23]《论坛》月刊创刊于1886年,1902至1908年改为季刊,1925年起也刊登文学作品,H.G.李区于1923年任主编后,开始刊载涉及美国内政和国际热点的论战文章。
[24]费尔普斯(1865—1943)长期担任耶鲁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在《斯克里布纳氏杂志》上开辟《就我所好》专栏,评价人文学科作品。
[25]《文摘》周刊于1890年创刊,20世纪20年代每期有近两百万份的销量。1938年被《时代》周刊所兼并。
[26]《书人》月刊(1895—1933)及《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1924年创办)都是当时有影响力的书评期刊。
[27]约翰·法勒,1896年出生,当时担任《书人》编辑,后与人合伙办出版社。
[28]《哈珀斯氏杂志》1850年由詹姆斯·哈珀(1795—1869)和约翰两兄弟创办的出版公司创刊,长期刊登英美作家的作品,大获成功。1900年以来,也刊登涉及当代政治、社会问题的论文,并刊登著名哲学家的文章。20年代中期改版。
[29]《世纪杂志》于1881年创刊,刚开始叫《世纪插图月刊杂志》,连年发表《林肯传》、长篇小说连载以及大量受人欢迎的短篇小说,卡尔(1885—1950)于1922至1925年担任《世纪》文学编辑,曾发表大量评论专著;马克(1894—1972)当时任《民族》周刊文学编辑,除作家评论专著外,还发表了很多小说及诗集。本章中《世纪》即《世纪杂志》。
[30]美国女作家鲁丝·苏科(1892—1960)主要写描述德国移民在依阿华州落户的奋斗史的长短篇小说,主人公往往是小姑娘。
[31]德国金匠约翰·谷登堡(1398—1468)发明了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方法,于1455年左右在美因兹印制发行了拉丁文《圣经》,每页42行,故又名《42行圣经》,是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32]威廉·卡克斯顿(约1422—1491)1476年在德国专研印刷术,后回英国创办印刷所,出版并翻译了许多书刊。
[33]英国铸活字工人威廉·卡斯隆(1692—1766)于1720至1726年设计的一套活字,后来以其姓氏命名。他创办了一家完备的铸活字厂。“点”为计量活字宽度的单位,等于1/72英寸。
[34]这是捉弄新工人的伎俩:把排好的活字板浸泡过水,叫人找有没有虱子,趁他凑近仔细寻找时,再挤出污水,溅在他脸上。
[35]英国作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1873—1939)于1908年创办《英语评论》杂志,探讨小说创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于1915年发表杰作《好兵》。战后去巴黎主编《泛大西洋评论》(1924),刊登乔伊斯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
[36]位于巴黎的拉丁区,塞纳河左岸文人艺术家荟萃之地。
[37]哈罗德·斯特恩斯(1891—1943)当时被流放到巴黎,在1921年发表的《美国和青年知识分子》中,代表战后的年轻一代发表了反对当代文明的宣言。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于20世纪20年代初陆续发表《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