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中的各项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汽车企业的营销活动,为此,各企业应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来与之相适应。
汽车市场营销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环境等方面。
(一)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经济和消费都有很大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将增加到10万千米以上,城市、乡镇、农村间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公共交通网络;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货运车辆将以数千万辆计,私人汽车消费将占总量的六成以上,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我国加入WTO后,汽车行业参与了全球竞争与合作,国外汽车企业纷纷进入我国汽车制造业和营销市场。汽车工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如此有利的宏观环境下,各大汽车企业都制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
(二)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主要包括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支出两方面的情况。
1.消费者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所得的总收入
消费者收入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但并非全部收入都可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消费者收入分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消费者收入中扣除税款和非税性负担后的余额,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去除维持个人及家庭生活必须费用后的余额。
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比较大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以上。
消费者收入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这是消费需求中活跃、机动、可吸引性强的部分,所形成的需求弹性较大。特别是汽车消费,企业应加强在持币待购的消费群体中的宣传、广告和推销工作。企业应进一步研究特定消费群体的具体收入水平。例如我国10%的国民拥有40%的财富,这些先富起来的群体是当前汽车消费的主力军;70%的国民拥有53%的财富,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开发什么样的车型可以进一步激发该群体的汽车消费欲望,都应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制定相应营销策略。
国内各地区、各阶层消费群体收入差异很大,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收入更为多样,企业在研究市场营销环境时必须予以充分调查。
2.消费者支出的模式决定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各类消费的构成。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有鲜明的特点。食品开支占收入的百分率不断下降,储蓄占收入的百分率明显上升,住房、教育方面支出所占收入的百分率迅速上升。因此汽车企业不仅要研究居民消费的结构状况,还必须注意到居民消费的倾向性。
消费者支出模式主要取决于消费收入的变化。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ngel)于1857年提出了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下降,用于住房和家庭经营的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用于服装、交通、教育、卫生、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和储蓄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上升。
消费者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会削弱购买力,储蓄逐步地释放可以增加未来的购买力。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我国消费仅在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从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费率从48.8%升至53.1%;此后长期趋于下降,1997年最终消费率降至58.2%,居民消费率降至46.5%;2003、2004年最终消费率又进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费率则降至43.3%和41.9%。与此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与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消费率65%相比,我国目前消费率也要低12个百分点。汽车业界各项营销活动正围绕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展开。
消费信贷是指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权,再按期归还贷款。此种购买商品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提前消费的机会,在美国十分普及,它促进了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消费信贷在安居工程中迅速展开,并日趋规范化。在汽车信贷方面,主要各大汽车企业也已经与金融界联手展开工作,这种消费形式的规范化将大大加快汽车消费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