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作为物的资本只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而资本的本质体现为它的社会属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卫道士们把资本增殖的行为理解为物的自然属性或物理性质产生的神奇结果。马克思批评经济学理论把资本当作物,而不是社会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这个社会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马克思接着又说:“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21]可见,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从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某种物质产品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2]。生产关系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因此,资本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形成的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货币之所以能转化为资本,最根本的原因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为了获得某种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支出一定的货币额。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W-G-W”这种直线式的运动;另一种运动是货币为了产生更多的货币、获得更多的交换价值而买入原材料,进行生产。这个过程是循环的,没有尽头的,一轮运动的结果就已经包含了新一轮运动的开始。货币的第二种运动可以概括为“W-G-W'”。在这个运动中,货币一开始就预先支付了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设备,经过生产,再次得到的货币已经不是和原来等量的货币,而是发生了增殖。这个时候,货币就变成了能够自行增殖的资本。可见,货币作为资本最初的表现形态,本身并不是资本,而是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后才具备了自行增殖的功能。在第二种运动中,多余的货币量可以不断地用于购买下一轮生产的要素。正是因为货币的第二种运动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比最初预付货币量更多的货币,第二种运动才具有了扩张性和无限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货币转化为资本。显然,货币购买商品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因此不可能产生多于预付货币的量。那这个多余的量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多余的量即剩余价值不可能在商品、货币流通领域中产生。为了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剩余价值,货币持有者必须能在市场上买到一种可以生产剩余价值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是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最初预付货币的价值,而且创造出多于预付货币的价值。由于货币购买劳动力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实际上成了资本的隶属品和生产要素。货币持有者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者,迫使他们从事生产,结果生产出多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当货币成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货币就转化为了资本。可见,雇佣劳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从资本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看出,资本最终的目的是产生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货币的扩张运动使经济生活中可流通的货币量总是超过实际生产的需求,而有了货币剩余。这促使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原始功能逐渐淡化。这些多余的货币量潜在地要求被赋予新的功能,将这些货币用于资本生产和积累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货币扩张的这个公式“W-G-W'”也由于表现了资本的自身增殖关系而成为资本总公式。
从资本总公式中可以看出,交换价值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作为商品,一次是作为货币。任何一种特殊的商品都只能拥有其中一种形式的规定,但是从流通的整个过程来看,同一交换价值同时在两个规定上出现,在每一个规定上都作为这一规定的对立面保存自己,即在商品上作为货币,在货币上作为商品。这个“设定为商品和货币的统一体的交换价值,就是资本”[23]。交换价值在商品与货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资本流通的过程。资本之所以能在商品和货币上实现统一,并能在这个过程中保存自己,和资本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关系有关。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交换价值以货币的形式与作为使用价值的劳动相对立。在流通中,劳动不仅本身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资本家通过货币购买劳动力来生产出剩余价值。起初作为交换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相对立的货币,已经不再是作为货币这个规定上的货币,而是作为资本这个规定上的货币。与交换价值相对立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也不再是与货币对立时出现的某种特殊商品,而是一种无所谓形式规定性和内容的一种一般实体的商品。在这里,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都是作为资本保存自身价值的一种形式出现的。
可见,雇佣劳动包含了资本增殖的秘密,成为资本存在的根据。只有商品生产和流通,货币是不会转化为资本的,只有当市场上出现出卖劳动力的卖者和购买劳动力的买者时,资本才能出现。经济学理论一直把资本当作劳动要素和劳动过程的中介,把资本当作一种积累劳动的手段。当经济学家在谈论价值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的效用,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揭示出商品之所以成为此物的原因,代表着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从物的自然属性角度去看资本,资本就与其他商品一样,成为可以使财富积累的要素和物质,那个使资本成为资本的形式,就在其物质内容的掩盖下被忽视了。资本能够存在的前提是交换价值本身必须重新设定劳动。这时的交换价值不是简单的等价物或劳动的对象化,而是为了更新自己并从自己出发重新开始流通,才把自己提供给劳动,变成劳动资料。显然,资本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方是生产资料,另一方是劳动生产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属性,如货币、商品、生产资料等。资本的确是以这些物质资料状态而存在的,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使资本持存的形式中才能成为资本。资本本身并不是货币和产品,这些只是资本借以存在的具体形式。资本也不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成为资本的一种潜在价值。货币、机器、厂房、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结合,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此,只有在雇佣劳动这样特定的生产关系下,才能成为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以雇佣劳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