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过程中制度系统的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结构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各种矛盾,促进资本长期的、相对快速和稳定的经济扩张。在马克思的资本危机理论框架中,资本积累被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初动力和根本目的。然而,在积累的过程中,资本生产和流通所产生的紧张关系常常会导致资本积累的困难,爆发经济危机。从理论上看,资本主义会因为缺乏增殖的动力而走向灭亡,但是,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带来的停滞、萧条而灭亡,而是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现象,长期保持稳定的扩张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结构学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简称SSA)提出了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充满了矛盾。其中,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私有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根本的。如果无法将这个矛盾控制在资本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控制在资本积累的范围内,那么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资本主义就会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状态。为了协调各种矛盾冲突,保证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相应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包括建立与资本主义跨国界生产、再生产相应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安排被称为“积累的社会结构”,这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基础、社会分配、宏观调控三个层次的制度安排。
资本追求的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制度安排首先涉及生产领域。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雇佣劳动制,并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协调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将技术进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保证资本家在雇佣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将劳动生产率转变为资本盈利的能力。其次,资本必须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大量的剩余价值,必须找到足够的需求,才能转化为利润。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调节资本主义收入的分配制度,确保工人阶级的有效需求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扩大,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繁荣。最后,在宏观层面上,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这又包括三个方面,国内金融制度、国内政府制度、国际经济和金融制度。宏观上的制度作用在于实现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政治环境,促进资本积累,使企业在政府的参与和帮助下,取得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促进资本积累的社会制度结构一旦建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进入一个长期繁荣的时期。
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分别出现过两次自由主义制度结构和两次调节主义的制度结构。每个阶段的前期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上升趋势,而后期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下降。第一次调节制度结构是1900—1916年间,美国大企业产生以来,自由竞争的社会结构体系必然导致生产集中和市场垄断。垄断不仅造成分配不均,引发尖锐的社会冲突,而且扼杀了早期资本家自由竞争的企业精神,削减了创新的动力,社会发展缓慢。因此,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在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中开启了反托拉斯的运动。这段时间,国家干预经济领域,加强了对食品加工、药品制造、电力等行业的监管;出台反垄断政策,强制拆除如美国烟草、标准石油等公司。不过,资本集中是资本内在的趋势和本性,不可能通过外部结构改变而根除,垄断趋势依然在扩大。经过20世纪初的几年转型,自由主义制度结构开始显现。国家不再干预经济,资本力图夺回劳动工人在“一战”期间得到的收益。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潮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1929年,垄断资本主义积累模式的社会结构最终造成了大萧条时代的到来,这无疑给喧嚣和膨胀的过去泼了盆冷水。1933年,罗斯福新政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调节制度,国家通过建立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使经济摆脱困境,并保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
“二战”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的核心是调节制度。这个时期的调节制度包括劳资合作、政府干预、寡头行业之间的关照等。资本家与工会之间就工资、福利、工作场所安全等问题达成协议。一方面,资本家就工资问题做出让步;另一方面,工人将劳动生产控制权交给管理人员,资本家可以全面控制劳动过程,破坏工人阶级在垄断时期培养起来的阶级认同。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直接政府补贴、建立福利体系、监管金融市场等举措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冲突,促进了资本积累,稳定了金融体系。这样的繁荣持续了二十年,战后调节制度在1973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崩溃。这一方面是因为战后劳资合作关系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使资本对劳动的控制权下降,削弱了资本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工作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公司采取严厉的管制,这些管制提高了资本的成本,降低了公司利润率。1979年,许多新的自由主义的言论再次抬头,放松企业监管、削减社会福利、紧缩财政货币等政策成为主导。1981年里根颁布解雇罢工人员条例,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制度的出现。这种自由主义制度一直被后继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推行。当美国式的自由制度向全球推行的时候,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度让美国的自由主义摇摇欲坠、朝不保夕。
从美国制度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通过国家制度的调整,给资本积累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空间和制度支撑。当积累的社会结构不能胜任资本积累的外部环境,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也受到阻碍时,资本主义经济就会陷入经济萧条。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手段建立新的制度体系,开始新一轮积累的社会结构缓和社会矛盾冲突。但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建立只是调整社会中不同利益阶级的力量对比,把由经济危机激化的对抗和冲突控制在不影响资本积累的范围内,并不是消灭冲突。然而,资本积累本身不仅是数量的增加,也是资本和劳动对抗关系在范围和深度上的增加。因此,资本主义矛盾冲突的各方,包括工人和资本家、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等产生的冲突和对抗总会导致现有的积累的社会结构不能正常运行。
尽管从历史上看调节制度结构比自由的经济制度更有利于资本的长期积累,但目前自由主义的制度结构仍会继续存在。在自由制度的规则下工资被压得很低,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性加剧。由此导致的危机总是要靠调节制度来分担,这就说明调节制度结构有利于资本积累与经济社会稳定。从历史进程看,自由制度并不能使资本主义渡过早期的经济危机并发展成一种文明的形式,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金融自由化的负面例子。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样,目前以美国为范例的自由制度仍然会导致无法回避的矛盾。例如:更长的劳动时间和不稳定的劳动收入激化着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损害着社会稳定;利润增长而工资相对低下使总需求严重不足;缺少有利可图的生产性投资机会,金融投机和经济泡沫化不可避免等。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正是因为没有出现有利的社会积累结构,资本不敢进行长期生产性投资,于是将利润投入房地产、股票等金融市场,导致巨大的经济泡沫。另外,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会导致全球的金融衰退,还因为当时美国赤字巨大,进口远超过出口,美国用一堆纸币交换全球的实物物资,造成了全世界补贴美国消费的局面。显然,一旦美国体系崩溃,全球都难脱干系。与调节的制度结构相比,自由主义的制度结构更容易造成资本积累的中断和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