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

市场是商品交换过程的舞台。从空间意义上看,市场表现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或地点。分工和生产剩余导致产品多样且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只有通过交换彼此的产品来实现不同的需要,这种交换和买卖活动总是发生在某个场所中。因此,市场是由交换带来的产品区位变化的空间。根据交换的产品不同,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产品市场”“原产品市场”等;根据交换地区不同,市场又可分为“本国市场”“外国市场”等[17]。市场的总类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交换发生的一个有形场所,或者一个网络交易的接触点。从时间意义上看,市场是商品流通的阶段,“属于流通的本质的东西是:交换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买卖的流动的总体”[18]。一切商品当它必须完成交换的时候,都处于市场中,也就是处于它的流通阶段。因此,市场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换的空间,而且是商品流通的阶段。

市场中的交换以劳动分工为历史前提。如果只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定义市场,那么市场这个概念就还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抽象规定。市场虽然直接地表现为交换场所和流通阶段,但其产生的根源则是生产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产品增多。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产生了交换的需求。“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19]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社会分工:游牧业从原始人类活动中分离,手工业从农业活动中分离,商业的出现。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意味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更加细致,可交换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用于交换的产品越多,市场的总类也就越多,市场的范围也越大。除了市场的范围,生产还决定了市场结构。生产方式不同,市场结构也会呈现相应特征。在第二次社会分工中,织布劳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土地耕种者成了织布者的市场,织布者也成为耕种者的市场。在第三次社会分工中,商业的出现不仅产生了新生产部门,也为生产提供了多样的原料市场。可见,交换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它的广度、深度和方式都受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影响。

劳动与商品的交换开启了市场经济时代。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中的交换经历过三个阶段:“物物交换、买卖、商业。”[20]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里,交换的商品只是用来消费,而不是用来发财致富。此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劳动者的全部活动和产品不依赖市场交换。在交换的第三阶段,劳动力成为最主要的交换物,进而商品交换成为构成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旦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不再出卖劳动产品,而是出卖劳动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出卖他们的劳动能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一切产品都变成商品,每一个个别生产部门的对象条件本身都作为商品进入该部门。”[21]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并成为一种主要的交换物,意味着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自己都被纳入市场交换中。社会一切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由市场交换的价格机制引导,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

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条件是交换。平等自由的交换原则创造出文明的社会交往方式,人们不再通过暴力掠夺来获取财富。交换的产生首先是由社会分工和生产扩大引起的。由于人们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且有所剩余,这就需要通过交换彼此的产品来实现不同的需要。交换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扩大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马克思说交换带来的好处不仅是使人获得使用价值,而且“卖葡萄酒买谷物的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B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葡萄酒酿造的A生产出更多的谷物”[22]。这就是说,在没有分工和交换前,人们必须生产所有需要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生产来获得所需产品的数量,与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的数量相比要少得多。当然,这种交换还只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交换,当交换发展到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阶段时,社会财富的源泉才被打开。但即使是这种简单交换,就已经可以看出,以交换为条件的经济运行方式能刺激出比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更高的生产力。

劳动与商品的交换是最大的交换,这种交换形成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中进行交换,而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所需产品。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一切生产的条件都成为商品,都成为市场交换的要素。可见资本和市场经济是同时产生的,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产品才普遍采取商品的形式,交换关系才成为普遍的社会关系。这说明资本使交换成为社会的普遍原则,普遍交换为市场在全社会配置资源创造了条件。这决定了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是作为资本关系的承担者存在的,市场“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作为资本的运作方式出现的。虽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资本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生产,但是由于一切生产资料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交易,这就驱使资本家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和价值决定价格的市场经济规律来活动。为此,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纷纷提高生产效率,发现社会需求并努力满足,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有效的合力,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更多利润。因此,虽然单个资本家是以狭隘的目的驱动生产,但在客观上却最有利于配置生产资料、满足社会需求。市场经济比以前的经济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基础。

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条件是货币,它随着交换的扩大而产生,也将交换推向更广泛的领域。交换起初是物物交换,随着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交换的中介。从劳动力成为与货币交换的商品开始,货币就不仅是作为交换的中介,而且成为交换的目的。生产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为了货币量的积累。货币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切人和物的等价物,由于它的可计算性,使交换双方实现了对等关系。西美尔认为:“货币使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得到平衡,通过价格多少的差别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一切质的区别。货币是不带任何色彩的,是中立的,所以货币便以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自居,成了最严厉的调节者。”[23]通过货币交换获得财富的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货币的折算量来进行交换,这使人类从野蛮走向了文明。人们之间的产权变更不用通过暴力掠夺,而是通过货币换来一切。任何一个交换者同时也是付出者,这改变了无偿占有利益的情况,参与交换的主体之间在经济上实现了平等和自由。

货币激发了人的致富欲,打开了真正的财富源泉。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因此人们的勤劳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是以货币为代表的一般财富的积累,这就意味着生产要不停顿地进行下去。“作为目的的货币在这里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生产一般财富,就是为了占有一般财富的代表。这样,真正的财富源泉就打开了。”[24]每个人都想获得货币,因此致富欲就是所有人的目标。这种欲望使雇佣工人产生了勤劳致富的梦想,使资本家无休止地提高生产效率。正是这种普遍勤劳和无限的生产动力才使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起来。致富欲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个条件分不开的。在市场经济以前的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也存在,但只是局部的,致富欲望也只是社会少部分人的愿望。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才成为全社会普遍的行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一方面意味着对财富的追求不仅是资本家的事情,而且也是所有雇佣劳动者的愿望。对雇佣劳动者来说,他们既是以货币为代表的财富的创造者,又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财富;另一方面,一切产品都商品化意味着人必须凭借货币才能生活下去,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

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灵魂的,离开了资本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简单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通过自由平等的交换方式将人力、物力组合进社会化大生产中,创造出生产的合力,激发出一切人的致富欲,把交换推向世界各地。因此,对于迫切提高生产力水平、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前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种以“物的依赖”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