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这本书稿终于要交付出版社了,抱着这两百多页的书稿,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资本的时空界限及其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完善而成。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资本的四个界限,这启发我从“界限”这个概念来分析资本。但是“界限”如何能解释资本在全球高歌猛进的现象呢?我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发现资本的“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其根源都离不开马克思最初的分析。于是本书将马克思的四个界限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将资本、界限、时空、历史勾连起来,从时间空间维度说明资本的历史性,用资本来解释特定社会结构和景观。不过,在写作过程中,我总是感觉问题比答案要多,正是这些问题成为我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主题。
本书得以出版离不开许多老师、朋友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孙承叔教授。他既是我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也是我人生进步的益友。在他的鼓励和启发下,我在读书、做人、做事上都获益匪浅。孙老师是《资本论》研究领域的元老、专家,博士三年能进入恩师门下,我深感荣幸。他能把握当下世界、中国的核心问题,并致力于将马克思的理论用于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他关注社会现实、心系国家发展大计的学者风范深深影响着我。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道不远人”,真正的学问并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有良知的学者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将自己的志向与人类的共同命运相连。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资本问题不仅是中国最核心的现实问题,而且涉及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因此,我选择资本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并将此当作我终身学术研究的根基。孙老师不仅在选题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而且从论文修改到最后定稿,每个环节上都花费了巨大的汗水和心血。每当看着孙老师用不同颜色的笔给我修改过的论文,我都无比感动。在此,向敬爱的恩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的吴晓明教授。在本书题目的确定上,吴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最初我虽然选择了资本的“界限”这个主题,但是从哪种视角来阐释还很模糊。吴老师建议我从历史意义这个角度来分析“界限”。这启发我从历史视野考察资本,于是形成了资本积累方式演变的时间维度和资本建构社会的空间维度的研究结构,也最终敲定了“资本的界限及其历史意义”这个题目。
我还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乔瑞金教授。他引导我走上《资本论》的研究道路,指导我深究“资本的本质”问题。我的硕士论文《资本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成为本书重要的前期积淀和参考资源。
感谢东华大学的贺羡副教授。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不仅自己成果丰硕,还帮助同道小伙伴共同进步。她为我提供了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沿资料,帮助我多次修改书稿并督促我早日出版。
最后,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军老师在本书出版前后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拙作终于要面世的这一刻,我除了欢喜还有些许惶恐,担心辜负老师、朋友和广大读者的期望。不过,成果总要接受历史和大众的检验。在此,诚挚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期待和广大同仁互勉共进。
程 晓
2018年2月于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