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足和资本主义危机

二、消费不足和资本主义危机

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要求生产不会按照正确的比例发展,这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导致过剩的趋势,但资本扩大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还必须从更加内在的方面去理解,从规定资本的界限中去理解。马克思分析得出生产过剩的危机原因是资本总是忘记其固有的限制。经济危机趋势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力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将雇佣工人消费需要限制在最低水平上的趋势相矛盾。这导致生产量总是超过消费需求的增长,危机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需要只与必要劳动相一致,“‘任何商品的利润的存在本身,必须先有一种超过生产这种商品的工人的需求范围的需求’,因此,‘由工人本身造成的需求,绝不会是一种足够的需求’”[7]。在没有其他需求来源的情况下,危机就必然产生。“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或产业人口的工资的界限。”[8]这个限制表明:只有工人工资被限制在必要劳动时间范围内,从而剩余价值的基础,即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增加时,工人才会被雇佣。特定的危机可以由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但归根结底都在于资本试图超越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9]也就是说,资本不断缩小必要劳动时间的倾向使工人的消费能力总是小于利润实现的需要。消费不足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

马克思驳斥了普鲁东及其追随者粗陋的消费不足论。普鲁东认为,消费不足是因为货币生产的太少,宽松的信用和容许价格下降就能够消除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驳斥了这种观点,价格的下降或上升只不过是一个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问题。资本利润不是来自对工人收取过多的费用,而是来自剩余劳动时间。普鲁东正是把利润看作是价格的附加物,而不是看作剩余价值的现实表现。因此,“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同实现资本即增殖价值的困难毫无关系”[10]。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物品而生产,是为利润和价值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与工人的消费还是资本家的消费,都没有关系,它只与资本持续积累的条件有关。只要资本继续有获利机会,可以进行新投资,这种投资就会为资本积累的增长提供需求。普鲁东等的消费不足论秉承了亚当·斯密的根本前提,即“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11]。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动力不是消费而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欲望。因此,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由资本内在的规定性导致的,即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

罗莎·卢森堡发展了马克思的消费不足理论,断言资本积累的危机是由缺乏外部消费市场导致的。卢森堡用消费不足理论证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一旦完成了世界市场的征服,就不可避免崩溃的极限。卢森堡认为,资本再生产的动力不是竞争迫使其不顾市场限制发展生产力,而是消费的需求。资本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量必须有更大市场需求,资本才会购买更多生产资料和工人。卢森堡认为,源源不断的需求不可能来自资本家,“资本家的自然增加已经从被消费的那部分的剩余价值中得到照顾……无论如何,不能由资本家消费其余部分,因为全部剩余价值由资本家消费就意味着恢复到简单再生产去了”,需求不可能来自工人,“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不是一定数量的工人以及他们的需求”[12]。资本家和工人之外的第三类人,如土地所有者、职员、自由职业者等也不能填补需求扩大的缺口。因为他们实际上仍然是“劳动者的工资和剩余价值”的联合消费者。“对外贸易实际上只是以未决的问题作为论据的诡辩:分析中所包含的困难只是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而没有解决。”[13]在卢森堡看来,推动资本积累的是来自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需求,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求。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必然要依赖它的帝国主义冲动,这无异于竭泽而渔。当资本主义使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枯竭的时候,也使自身走向了最后的阶段。卢森堡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归结为外在的需求,而不是不顾自身限制扩大生产的趋势。这一点与马克思有很大的不同,但毫无疑问,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消费不足与资本主义危机的关系。

保罗·斯威齐把消费不足理论当作马克思危机理论中的根本因素。他将卢森堡的消费不足论与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验事实”出发,演绎出消费不足导致危机的理论,阐明资本主义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扩大快于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是资本主义固有的趋势。因为从根源上说,一切生产最终应当满足人的需要,而资本生产的目的不是人的需要或者消费,而是价值增殖,这与人的自然目的是完全矛盾的。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经验出发,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的行为方式,会造成“消费增长率/生产资料增长率这个比值的稳步下降,又由于生产过程的性质迫使消费品产量增长率/生产资料增长率这个比值至少接近于稳定,所以,消费的增长本来就有落后于消费品产量增长的趋势。这个趋势的表现可以是危机,也可以是停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14]。斯威齐从自然需要和经验事实出发,为消费不足理论找到了合理依据。既然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固有的矛盾,那么消费不足导致的危机和停滞也始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

“二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持续繁荣,这种坚持长期停滞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消费不足理论显得越来越无力。在马克思那里,消费和需求是导致危机的一个原因,并不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马克思对消费不足的讨论是为了揭示资本界限内的对抗性根源: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在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中的不平衡。斯威齐用人的自然目的与资本生产目的之间的矛盾,来代替资本界限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矛盾,用消费逻辑代替马克思的资本生产逻辑,并在后来的讨论中将发展的意义引入危机中,实现了由资本主义危机论到资本主义发展论的转变,这是一种对资本批判的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