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生产性客观上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阶段,资本的生产力体现为组织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表现为资本生产力。马克思曾引用穆勒的说法,“严格说来,资本并不具有生产力。唯一的生产力是劳动力……”[1]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现实地组织、指挥着生产全过程。劳动只有被吸收进资本中才是生产的,劳动工人作为社会工人的劳动才发挥出生产力的作用,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这并不是说在资本到来之前,劳动就不具有生产力,而是说只有在资本的组织下,劳动才能创造出比以往的一切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资本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把劳动工人置于一定条件下,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无须支付报酬就发挥出来,因此,资本的生产力实际上是资本所能支配的实际生产力(劳动)的数量。
如果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前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那么在后一个时期,资本由于占有了剩余劳动而产生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原因是统治者吸收剩余劳动是供其挥霍,而不是谋求价值增殖。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权利是一体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工具和资料就可以完成劳动过程。劳动者单个的劳动也不会影响社会的劳动。劳动生产只是为了平衡一种简单的再生产过程。其结果只能是生产力的缓慢发展而不是迅速扩张。资本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是劳动与劳动权利分离,并以更有利于生产的方式重新结合起来。社会生产摆脱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成为真正社会化的合力生产。资本把过去单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变成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突破自然和历史的限制,拼命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借资本家的手充分组织劳动,分工协作,把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形成了庞大的机器体系和生产机体,一般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资本的生产方式不仅调动一切条件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也不断地创造着生产力本身。一方面,资本积极扩大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品质,尽力发展科学以便发现物质的新使用属性;另一方面,资本不断扩大需要,发现并创造新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统治的短短时间中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超过了之前一切时代的总和。
资本将科学技术纳入资本生产力的集合,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推动科学技术进入加速发展的时代。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第一种方式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方式是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工人尽可能多地生产出超过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方式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但更能体现资本力量的生产力方式,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生产技术、劳动管理等科学手段来使剩余价值增加。也就是说,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仅是量上的剩余,而且还是在质上、范围上不断扩大,品种更加多样。资本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将科学技术发展到顶点。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及时、广泛地将成果运用到生产过程,并推进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整个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生产力最直接的结果是科技革命带来人类物质的丰富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使人类提高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水平:人类不仅能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发明高分子合成的材料和性能多样的金属材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才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工具,而是成为生产财富的必需手段。科学作为资本生产力的一个部分,直接为生产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又为进一步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马克思说:“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2]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资本带来的丰富物质财富,并且这些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历史阶段,资本能创造价值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根本上说的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从属于资本的阶段里表现为资本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实际地管理着价值创造过程,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形成资本生产力的运动机制,这一机制客观上产生丰富的社会财富,进而展现出资本文明的历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