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现状需要市场经济
首先,社会主义还需要承认资本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5]第三大社会形态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生产条件,这些条件是在长期、艰苦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而成的。人类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时,才能解决与社会形态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从国情出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一定物质基础和科技力量,生产力有了飞跃式提高,但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等要素都存在差距。我国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占的比重最高,而农业和服务相对薄弱。这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时代,这是一个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必须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集中起来劳动,以此来获得生活资料。在人口结构上,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说明我国处于劳动力商品化阶段,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虽然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比美国、日本等国家少五年左右。“人口在素质方面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迟缓。”[26]劳动人口素质不高决定了能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人数比较少。马克思说:“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是以雇佣劳动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这一更高的发展为前提,他们怎么会想到提出更高的要求呢。”[27]资本关系带来较高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可以直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但社会生产力却不能直接跨越,只有循序渐进地前进。既然市场经济在历史进程中具有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生产力的功能,那么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就应借鉴,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生产资料还不可能被所有人占有。这样单个的劳动者就不可能完成商品生产,必须通过分工和交换,在市场中实现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商品化实现的条件是:“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28]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劳动力,表现为劳动者可以选择就业方式和工作单位。当劳动者一无所有时,通过出卖劳动力;当劳动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时,他们有独立生产经营或出卖劳动力等多种选择,何去何从取决于各种途径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国有、集体还是私有,要实现价值增殖和资本利润,都要逐步扩大规模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产生出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劳动者需要为企业提供劳动力,企业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工资。这两方面促进了劳动力商品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最后,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局势看,中国要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保持平稳快速的经济发展,也需要选择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资本全球扩张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我国要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步伐需要大量外国资本。因为如果仅靠国民积累率提高经济,会降低居民消费水平,挫伤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积极借助国际游资来填补资金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短短三十年里GDP增长15倍,连续二十多年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至2008年,上海吸收外国政府贷款33亿美元,并将贷款用于地铁建设、工业品升级换代、整治环境污染等。外资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一系列行业调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全球化已成必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么自觉接受要么被动接受。这么看来,在积极参加国际竞争的情况下,参与国际资本的游戏规则就成了必然。
总之,在特定历史境遇下,我们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不能跳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即市场经济阶段,来发展共产主义的产品经济。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既是封建社会瓦解的原因,又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前提,这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首先尽快改变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实现现代化,充分利用资本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资本的历史作用不仅集中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