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意识的培养

入职英语教师课程意识培养可通过如下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改变“课程即教材”的观点。课程不再仅仅指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物化、静止、僵化的文本形态,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鲜活、发展、活动的形态。

(2)树立“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课程既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作品。

(3)形成课程核心的认识观念。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和标准。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4)强化开放、民主的课程意识。课程的开发需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来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二)提高课程实践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教师课程意识培养的基础,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和以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行为进行评价、审视和研究,才能察觉到自己课程意识具体内涵的合理性,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课程行为。

(三)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重建学校课程制度是教师课程意识培养的制度保证。学校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制度是约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桎梏。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客观地要求学校进行课程制度的改革,改变过去习惯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常规、课程教材管理等制度,确立新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规范,建立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课程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程中角色的重大转型。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课程意识所支配的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按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是课程的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目的,一切学科的目标、任务及要求都处于从属地位。

总之,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和觉醒已成为课程改革与专业发展的关键。研究发现:目前课程改革中的最大问题,不是教师践行课程的能力不强,领悟课程的精神不够,而是课程意识的觉醒有待加强。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重大挑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其课程意识的唤醒。生成的课程观念尊重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