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课堂教学组织的座位安排

二、常用课堂教学组织的座位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座位安排通常有以下形式:

1.秧田式

基本的课堂座位安排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活动主要在教室的前面,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学生的座位以纵横排列的秧田形安排。

这种设计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讲解和演示等。教师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适合于进行提问、回答和课堂作业。学生能更多地与教师进行接触和交流。在我国,班级人数比较多,课堂座次排列一般倾向于采用这种排列方式。

2.作坊式

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课桌排在一起,组成一个大方桌,学生围在大方桌四周而坐。这种形式结构便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结构。

3.圆形式

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结构,在教室内可以是班级的大圆形,或小组的圆桌式。班级的大圆形式便于活动开展,班级交流。小组圆桌式与作坊式的功能基本一致。这种形式便于教师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表演展示。

4.马蹄式

按照学习方式的需要,可把学生的座位按教室左、右、后三个方位安放,形成U 形,即马蹄式的形式结构。这种形式结构,有利于小组间的展示与交流,特别是有利于活动性、游戏性的学习开展。

5.灵活式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大班教学的教师,因地制宜,为能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采用非常灵活的方式。例如:同桌的同学互动;前后两(四桌或六桌)排的同学讨论交流;下座位自由选择交流合作的伙伴。灵活式的形式结构打破秧田式的单一形式,有效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形式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学习方式的改变,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结构是新观念、新学习方式的体现。某一课堂组织形式结构必须服从于某一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需求而呈现。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把课堂组织形式结构与活动方式、学习内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