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微观结构

二、教材的微观结构

本部分以2007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为例,详细解读如何对一套教材进行微观结构的分析。

(一)学生用书结构

学生用书(2007)是该套教材的核心部分,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分九个部分。该设计旨在体现中学英语教学以阅读话题为中心,依据信息图式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带动说、听、写等技能运用功能,以及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结构的学习。各部分设计意图明确,但没有注明课次,也未标注顺序,教师在教学中有自我调控的空间。每个板块的内容框架和设计目的如下:

1.热身(Warming Up)

热身是指为整个单元的话题学习做预热活动:根据图式塔理论,人的信息储存是以一簇簇相似的信息聚集在一起,以一个个信息沟联结在一起的。要学习一个新话题,教师必须首先激活学生相关话题的图式。图式分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指相关话题的知识内容;形式图式指用来表示内容的词和句。热身活动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通过热身活动,激活话题的相关背景知识,熟悉相关词汇,并从情感上做好学习课文的准备,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探究者的姿态投入单元学习。

2.读前(Pre-reading)

读前活动是指为阅读单元课文做准备。一般采用问题形式,数量不限。第一模块内的五篇课文一般有三个问题,问题内容与阅读材料联系较紧密,也可包括对文章题目的预测。该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阐述不同的观点。

3.阅读(Reading)

阅读部分提供了各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从必修阶段模块一到模块五,语篇的篇幅逐渐递增,从300~400 字增至500~600 字。课文体现该单元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呈现大部分词汇和主要的语法结构。

4.阅读理解(Comprehending)

阅读理解是为检查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而设计,主要体现为形式多样的练习和开放性的活动。练习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对课文的表层理解题和深层理解题。活动包括采访、角色扮演、讲述故事、发表评论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5.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

语言学习主要针对阅读课文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所给的启示,找出书中的重要语言点,即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及有关规则。该部分也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词汇和语法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和结构的理解。

6.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

语言运用部分主要提供围绕单元中心话题的听说读写综合性练习,既有单项技能训练,又有两项或三项技能综合训练,都与单元主题有关。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扩大相关话题的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输入,提供综合运用语言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小结(Summing Up)

小结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来总结本单元学过的话题内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学生可单独完成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教师可参考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小结。该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运用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8.学习建议(Learning Tips)

学习建议部分主要根据每个单元话题的特点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尤其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等策略的学习和运用。通过英语学习,学生可以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9.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

趣味阅读部分是结合单元话题提供学生课后欣赏的材料,突出趣味性,但并非要求学生掌握。形式包括诗歌、谚语、歌曲、谜语、绕口令等。这些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和拓展性。

学生用书除了这九个部分,还包括书的目录和附录两部分。目录比较有特色,包含内容较广泛,如单元题目和页码,单元话题、功能意念项目、语法结构、阅读课文的标题、写作技能等。这样的呈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对全书内容一目了然,有助于师生制定教和学的计划。书后的附录含有五部分内容:课文注释、语法、各单元生词和习惯用语、词汇表以及不规则动词表。课文注释部分除了提供课文中语言重难点的注释,还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背景知识。此外,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语言,发现语言内在规律,在注释基础上,还设置了一些思考题。词汇表中凡是注有三角号的单词和习惯用语都是超出课程标准要求范围的,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练习册结构

每册学生用书配有练习册,置于学生用书的第五单元之后,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册围绕单元中心话题,开展语言训练,包括机械的训练(mechanical training)、有意义的训练(meaningful practice)和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practice)。每个单元练习包括十个部分,可概括为以下五大板块:

(1)为提高听说技能的听说练习。这一部分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延续学生用书内容或扩充单元话题的相关话题来加大听力输入量,从而提高听力技能。该部分的练习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程度,并训练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2)为复习和巩固各单元重点语言知识的词汇与语法运用训练。这部分主要是为了针对听到的信息以两人或数人一组的方式展开讨论。同时可模仿听力材料中通常比较口语化的对话或独白。学生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功能意念项目和练习册的指示创造性地完成这项活动。

(3)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听说读写任务完成训练。这一部分具体指练习册中“听说读写的任务”部分,其所设计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收集资料,常常需要与同学合作来共同完成任务。听和读的任务形式有分析信息、列出要点、讨论观点、填写表格、制作图表等。说和写的任务比起学生用书中的说、写练习要求更高。其常见的形式有专题发言、描述、写信、设计广告、写名人小传等。

(4)供有条件的学生选做的项目训练。这部分练习项目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研究,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

(5)以问题形式对自己做出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针对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过程中的表现给自己一个评价。同时把单元话题延伸到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更为深入的批判性反思活动。

总体上说,该练习册强调交际法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手段是通过使用语言,所以练习设计力求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意义的协商和任务的完成来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用来做事的,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的做事和处世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师教学用书结构

每册教师教学用书在总体上包括三部分内容:前言、分单元教学建议和附录。前言涵盖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教材特点、教材概述、教材使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分单元教学建议是教师教学用书的核心部分,由五块内容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教学建议(Suggested teaching notes);补充参考资料(Supplementary reference materials);学生用书教学指导(Teaching guide for the Student’s Book);练习册教学指导(Teaching guide for the Workbook)。

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列出了各单元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话题、单词和习惯用语、功能和语法项目等内容。教学建议部分含“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补充参考资料部分对教科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做了补充注释,并有背景知识介绍,供教师参考。学生用书和练习册教学指导用英语编写,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针对单元中的每个部分如何进行教学提出建议,介绍现代语言教学方法,提供课文中听力活动的文字材料、说和写的示范材料以及各种练习的答案。此外,还进一步提供了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注释,有的单元附有供教师参考和选用的补充资料。附录部分有每单元课文的中文译文。第一模块的教师教学用书还附有初中词汇表。

(四)录音教学资料分析

口语录音带(The Speech Cassette)有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的阅读课文和各单元的单词和习惯用语,为学生提供了朗读示范;听力训练录音带(The Listening Cassette)录有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的全部听力课文。两种录音带均由英语国家人士朗读录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