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方式

二、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英语标准》提倡的就是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符合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备考试,其价值取向是学习知识、考试过关、晋级合格等。课堂教学行为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为特征,而不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然而获取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新课程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若一个学生在12年的学习生活中,从未对课本和教师提出过质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或教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那么这个学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生活,都是难以想象的。

总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新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要我学”是外在诱因和强制的,只有外动力,缺乏内动力。“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负有一份责任,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内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才能使外动力向内动力转化,也成为持久性动力。新的高中英语教科书话题生动、图文并茂,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要求更突出了对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许多课堂活动的安排侧重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生成。

2.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依赖性相比,则体现为“我能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若学生没有“我能学”的自信,则将被时代所淘汰。新教材的一些练习和任务设计是以学生独立学习为前提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渐进安排教学活动,给学生留足实践和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这种学习特征就能发挥最大效益。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其学习方式在本质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态度,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划一的教学设计、整齐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比如,有的教材设计了这样的任务:“Make a list of thing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that you knew and things you didn’t know before you read.”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活动的结果会千差万别,无论怎样,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的。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注意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知识接受不求整齐划一,只求各有所得。

4.体验性

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去体验,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才会更具体,理解才会更深刻,运用才会更自如。体验性学习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多接触情景真实的材料,看反映真实英语语言文化的影视资料,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形成语言技能。

(三)学习方式的类型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1.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是在一定教学条件下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造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部分新的高中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合作学习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不是顺从,而是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重个人能力,轻团体协同;重独立思考,轻群体合作;重师生交流,轻横向沟通,从而造成学生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与人沟通。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互动,或者说交流。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通过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课堂教学可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的机会就成为掌握语言的关键。新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的结对练习和小组活动。学生在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的时候,运用语言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这种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是为了交流信息,完成一个任务,做成一件事情。比如两个学生谈论自己家人的出生地、祖父母、父母等,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各一张卡片,卡片上可能是这样的:

学生A

Name:Grandfather

Birth place:Shanghai

Birth date:June l,1942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学生B

Name:Father

Birth place:Beijing

Birth date:Dec.28,1966

Historical background

学生要通过相互提问,才能得知对方卡片上的信息,并需要把对方提供的信息记下来,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这种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获取对方卡片上的信息并把信息交流给他人等。这样的活动才是“互动”。

所以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可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自主地从现有的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中直接搜索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最多略加整理即可。例如:学习关于festivals 的话题时,就可以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国家的特别节日,并准备好在小组进行交流。由于这是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而成,因此是接受式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可用于词汇、语法、英语国家的概况、重要人物生平等方面的学习。而在发现式探究学习中则没有现成的资源可直接搜集到,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有的教材要求学生写菜谱,这种活动非常有趣,以小组为单位把各自提前准备好的物质材料和语言材料、制作过程及菜品特点给大家做一个展示,要求学生独自创新,菜谱越独特,获得的评价会越高,最后在小组推选出的菜品中再选出最佳菜肴。此外学生也可以研究英语词语的用法规律,开展英汉语言特点对比等研究。由此看来,发现式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反映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促进作用,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同一尺度上的学习方式,它们反映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独立性,为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这三种价值取向相互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当然,还有其他的学习方式,如教学实践中仍需要一定的接受式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