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来源于两大理论:客观-理性主义(objectivist-rational tradition)和建构-阐释主义(constructist-interpretivist tradition)。

(一)客观-理性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客观-理性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其结果可预测、可重复。基于客观知识可分解为简单知识的认知,知识教学过程可以进行缜密程序设计。这种教学过程是可控制的,学生被看作教学塑造的对象,忠实地接受表现为学科知识的“客观真理”;而教师则被看成是知识的象征,权威的化身。

基于客观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产生了许多模式,这些模式试图为教学设计过程提供一系列的基本步骤。安格鲁斯和古德逊(Andrews&Goodson)在分析60 个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典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定目标——如期望学习者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能做什么?

(2)评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如明确教学对象是否具有准备学习新内容,并从中得益的先决条件?

(3)确定教学内容——如要教给学习者什么知识/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如运用什么教学方法?

(5)开发教学——如学习者指南、教学材料、测验和教师指导等。

(6)测验、评价和修改——如怎样评价学习者以确定学习者是否达到预定的行为目标?

何克抗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梳理和发展,使教学步骤意思更加明确,设计出以下七项教学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3)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5)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7)进行教学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做出修改或调整。

以上教学设计已发展成具有较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按教学目标要求组织教学,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具有较大影响。但该设计较局限于低级知识/能力的学习,忽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完全主宰课堂。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围绕“定向点”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这一核心。结束部分的教学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了一系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教学策略、认知学徒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等,突现“学”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极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