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的要素

一、课堂管理的要素

课堂管理包含丰富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环境的管理

课堂环境管理指从外界环境上给课堂提供物质保证。师生置身于课堂中进行活动,首先要保证课堂的表层实体,即课堂物理环境的舒适与合理。教室空间利用是课堂环境管理的一部分。教师既要进行精心的计划和准备,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如教室墙壁上张贴英语版名人名言及各种评比表,教室的门牌和课程表用英语制作;教室内的物品上贴上英文单词;教室后墙黑板定期办英语墙报,由学生确定主题,设计版面,还可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展览出来;教室的一个角落开辟“英语阅读区”,师生提供英语阅读书籍,形成小小的教室图书馆等。

(二)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指制订一定规则,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制度上为课堂管理提供保证。课堂的物理环境为课堂管理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外在物质基础,同时,课堂管理活动也需要制度规范作为其运行的前提。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期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并将一部分程序和常规制订为课堂规则,以便指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规则是描述和表达行为规范的静态形式,而对于这些课堂规则所进行的动态的执行和实施,则是课堂纪律。

1.课堂规则的制订

课堂规则是形成良好课堂纪律的前提条件。制订课堂规则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堂规则应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首先,规则和常规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其次,规则要明确、合理。最后,规则应具有操作性。

(2)课堂规则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

(3)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教师对所制订的课堂规则进行归纳、删改,制订出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 条为宜。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内容。规则内容的表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如“希望……”“建议……”等,少用或不用“不准……”“严禁……”等语句。

(4)课堂规则应及时制订和不断调整。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订课堂规则。在开学之初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

2.课堂纪律的管理措施

课堂规则只是静态的条文,只有这些规则得以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将课堂规则转变成为课堂纪律,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争取更多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既是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时间意识,注意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采用增加参与、保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管理过渡、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等策略。

增加参与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生动有趣,有参与性,与学生兴趣有关,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可采用悬念、精心提问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动量是指课堂教学要有紧凑的教学结构,避免打断或放慢,使学生总有学业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准备好教具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强度、课堂难度、课堂速度和课堂激情度;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精练而不拖泥带水。

教学的流畅性是指不断注意教学意义的连贯性,即课堂上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一个注意信号。教师要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有效足够的信息量,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过渡是指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变化,如从讲授到讨论、从一门课程到另一门课程等。过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①过渡时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②在做出过渡之前,学生要明确收到信号后该做什么;③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的进行。

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是指运用课堂组织策略和提问技术,确保班上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投入学习中去。

(2)区别对待课堂环境中的三种行为。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分为积极行为、中性行为和消极行为三种形式。

积极行为是指那些与实现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行为。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应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其强化方式有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行为协议和替代强化四种:社会强化是运用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强化学生的行为;活动强化是指学生表现出具体的课堂积极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与条件;行为协议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旨在鼓励和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替代强化是指教师所做的具体行为示范充当了替代强化物,学生会模仿和学习。

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教师要针对消极行为的轻重程度选择有效的制止方法,及时制止消极行为。通常采用的制止方法主要有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转移注意、消除媒介、正确批评、劝其暂时离开课堂、利用处罚等。

中性行为是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静坐在座位上思想开小差,看言情或武侠小说,在座位上不出声地睡觉等。中性行为是积极和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教师应利用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使其向积极行为转变。

(3)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第一,运用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主要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或触摸等。如对表现不良的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就可能制止其不良行为,还可以走过去停留一下,或者把手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肩膀上。这些非言语线索传递了同一个信息:“我看见你正在做什么,我不喜欢你这样,快回到学习上来。”第二,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从表扬他们所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人手。比如某个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学生认真学习的时刻表扬他。还可以采取表扬其他学生的方式来减少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一般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运用表扬应注意:表扬的应该是具体的课堂行为,表扬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纪律体验,表扬应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应给予及时正强化。

(三)课堂气氛的营造

1.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的物理环境为课堂管理的运行提供一个外在物质基础,课堂规则与课堂纪律的制订则为课堂管理活动提供制度规范,这些是形成良好课堂管理的外在条件。师生之间还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即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是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课堂气氛的类型

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因此教师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来维持秩序。

3.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的营造指在班集体营造某种积极的学风与教风,从内在心理层面为课堂管理提供心理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良好的课堂气氛与教师课堂运作能力和本人的情感调剂能力有关。

(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课堂运作强调课堂中有效的管理与有效的教学之间紧密的联系。课堂运作能力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课堂学习管理能力实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库尼(J.S.Kounin)的研究认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运作,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洞悉。洞悉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教师的洞悉力有助于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使课堂保持良好的秩序。库尼把洞悉描述为教师“脑后有眼”。

2)兼顾。兼顾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如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一方面指导全组学生读课文,另一方面迅速地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而不影响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时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3)衔接。教学活动有时必须分段进行,教师要具有能按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如分组讨论时将座位较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搬动桌椅时要轻,讨论时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小组,以及讨论多长时间等。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4)吸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教师讲解时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组学生在讲台前表演,同时要求全班学生评价或就表演内容提问;学生朗读课文时,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由多个学生接力朗读。

5)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批判。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教师言辞过于偏激,有损学生的人格,这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该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

(2)教师的情感调剂能力。教师的情感调剂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移情能力、预测性认知能力和适度的焦虑调控能力等。

1)移情能力。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课堂学习管理中,教师要有体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解上都能从学生角度思考。因此,移情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接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教师的预测性认知能力。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对每个学生恰如其分的高期望,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3)教师适度焦虑调控能力。在创设课堂气氛中,如果教师的焦虑水平过低,对教学、对学生容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则师生间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导致出现消极的课堂气氛。而如果教师的焦虑过度,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学生失控,教学失败,那么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则可能做出不适当的反应,使课堂气氛紧张。所以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焦虑控制在适当程度时,他才会努力改变课堂状况,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努力以创设最佳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