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语课堂反馈
教师反馈,即教师对学生言语表现做出的反应,是教师话语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可分为评价性(evaluative)和话语性(discoursal)两种:前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从语言形式上做出评价;后者则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给予的反馈。对学习者学习热情不构成威胁的反馈方法往往最容易被接受,为此,教师在反馈时应尽量采用间接反馈来取代直白的消极反馈,以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本节将结合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对反馈的功能与方法进行解读。
(一)认知功能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与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馈的认知功能可以较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超出他们实际水平的认知任务,以引导学生达到更高的潜在认知水平。
1.降低难度
教学中经常会因为任务难度变化而出现师生交互受阻的情况。为打破学生的沉寂与尴尬场面,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反馈来缓和与消除课堂的不流畅,同时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使自己的话语(包括提问)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常常会对话语难度做出及时的调整,并采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的信息。这种修饰与调整具有以下特征:①重复;②提供线索;③改用选择问句;④等待时间。
2.标注关键
课堂信息的呈现具有相对繁杂性,教师需要标注一些关键信息,通过重复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引起注意。对关键信息的强调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流向,从而益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给予示范
教师通过完成某个步骤或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展现理想的解决方式,起到示范正确答案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示范前教师往往会给予学生言语的肯定或借助非言语加以间接的否定。
(二)情感功能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恐惧、厌恶等。合理使用反馈的情感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自觉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1.激发兴趣
兴趣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思维的参与,而巧妙的情景设置与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总能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注重教学思路严谨的同时,更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
2.维持走向
交流的双方就好比是在打乒乓球,一来一回展开攻势。一旦一方出现“问题”,交流便无法得以继续。而在课堂交互中,教师维持交流的同时还需要激发与引导交流的走向。适时有效的反馈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继续追求目标。
3.关注情感
不同形式的反馈用语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同。较为直接的否定用语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相反,积极的反馈能减轻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压力与沮丧,能激发更多的交流。
总之,提问与反馈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要内容,其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为了便于呈现,将两者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的情况下,提问与反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具体课堂教学的预设、调控与生成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两者加以融合,利用其互补功能实现课堂的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