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2000~2010年间GDP增加了3.03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第三产业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整体而言呈现略增加,从2000年的24%增加到2005年的48%,随之下降到2010年的28%;2000~2010年间人口增加了1.94%,城镇化率上升3%左右,城镇用地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86.8km2

从生态系统构成及转变结果来看,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均有所增加,且分别增加了15.1km2、1km2、282.3km2,以湿地增加最多,其中湿地大部分面积来自耕地,退耕还湿效果明显;灌丛、耕地面积均减少,分别减少71.7km2、304.2km2,且耕地减少面积的167.2km2转化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转好。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灌丛、草地覆盖度较高,均在70%左右,且在2000~201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郁闭度(75.29~76.16)、草地覆盖度(70.2~75.5)、灌丛覆盖度(71.28~73.8)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高,且各类型植被覆盖度的高等级面积均增加,植被好转;在此期间,森林、草地及灌丛的净初级生产力也均有所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924.63gC/(m2·a)增加到2010年的946.89gC/(m2·a),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821.57gC/(m2·a)增加到2010年的913.96gC/(m2·a),灌丛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886.44gC/(m2·a)增加到2010年的928.83gC/(m2·a),以灌丛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类型,在2000~2011年间,功能区内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呈现上升趋势,在此期间土壤保持量/侵蚀模数从2000年的286.75上升到2010年的402.59,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源涵养量从2000年的1.44×1010t升为2010年的1.46×1010t,水源涵养能力增加;生境质量高等级面积所占比例略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增强。

2000~2010年,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得分在80分左右,整体状况较好,且综合评估指数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