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植被覆盖度

2.3.1 植被覆盖度

(1)森林生态系统郁闭度(见表2-2-9)

2-2-9 2000~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郁闭度(%)

978-7-111-60030-5-Part02-28.jpg

2000~2010年,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平均郁闭度均在71%~76%,处在较高级别,总体变化不大。2007年的平均郁闭度最高,2005年最低,2000~2010年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森林生长季的年均郁闭度表现为上升趋势。

根据表2-2-10和图2-2-1可以得出: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森林植被郁闭度大部分处于较高(60%~80%)和高级别(80%~100%),处于较低(20%~40%)和中等级别(40%~60%)的较少,低级别(<20%)郁闭度的森林的面积几乎为零。2000~2010年,高级别郁闭度的森林面积表现为下降趋势,而较高和中等级别郁闭度的森林面积比例表现为上升趋势,由于森林面积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2000~2010年间森林郁闭度有变差的趋势。由图2-2-1可以看出,2007~2010年高级别郁闭度的森林面积高于前面年份,其他郁闭度级别的则相对较低。

2-2-10 森林生态系统2000~2010年平均植被郁闭度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978-7-111-60030-5-Part02-29.jpg

978-7-111-60030-5-Part02-30.jpg

图2-2-1 森林生态系统平均森林郁闭度各等级面积比例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森林在各区县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功能区中部各县,如乐业县、富宁县、天峨县、凤山县、广南县和巴马县等。2000~2005年,森林质量转差,主要是有高郁闭度森林向较高郁闭度的森林转化,转化主要发生在功能区东南和西北部区县,2005~2010年森林质量有所好转,但是东南部森林质量有所好转,高郁闭度森林比例有所增加,主要是西南部的三个县,即文山市、马关县和西畴县。

(2)草地生态系统覆盖度(见表2-2-11)

2-2-11 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平均覆盖度(%)

978-7-111-60030-5-Part02-31.jpg

桂黔滇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的草地质量2000~2010年均处在较高覆盖度水平,草地覆盖度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为70.74%,最低年份出现在2005年,为66.33%,2000~2010年草地的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功能区内部草地质量在下降。

根据表2-2-12和图2-2-2可以得出:桂黔滇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在各等级均有分布,其中分布在中(40%~60%)、较高(60%~80%)和高(80%~100%)级别的面积较多,而处于低(0~20%)和高(20%~40%)的则非常少。2000~2010年,中等、较低和低覆盖度水平的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较高级别覆盖度的草地有略微上升趋势,而且高级别覆盖度的草地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呈现波动状态。

2-2-12 草地生态系统平均植被覆盖度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978-7-111-60030-5-Part02-32.jpg

(续)

978-7-111-60030-5-Part02-33.jpg

978-7-111-60030-5-Part02-34.jpg

图2-2-2 草地生态系统平均植被覆盖度各等级比例

在桂黔滇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境内,广西省境内县区只有零星分布。从草地质量分布的空间分布状况来看,草地质量较好的县区主要分布在功能区中部,如册亨县、望谟县和罗甸县等,西南部的文山县、马关县,北部的威宁县境内草地质量均较差。2000~2010年草地质量呈现好转趋势,这种变化在功能区北部和西北区县的反映比较明显。

2000~2010年,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覆盖度的变异系数均在0.05%以下,变化幅度较小,说明该系统覆盖度的变化较为平稳,没有受到剧烈的干扰。如表2-2-13所示。

2-2-13 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草地覆盖度平均变异系数

978-7-111-60030-5-Part02-35.jpg

(3)灌丛生态系统盖度(见表2-2-14)

2-2-14 2000~2010年灌丛生态系统平均覆盖度(%)

978-7-111-60030-5-Part02-36.jpg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灌丛平均覆盖度均在较高覆盖度级别或以上,2007年覆盖度最高达到73.17%。在2000~2010年间,功能区内灌丛的覆盖度有所波动,但以2005年为界点前期覆盖度低于后期,表明该区灌丛生态系统覆盖度呈上升趋势。

根据表2-2-15和图2-2-3可以得出:功能区灌丛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较高等级,其次是高和中等等级,还有1%左右的处于低和较低水平等级。从2000~2010年灌丛覆盖度变化来看,较高覆盖度的灌丛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中等覆盖度处于下降趋势,高覆盖度的灌丛面积比例处于上升趋势,由于灌丛2000~2010年间面积变化微小,可以认为,灌丛的质量处在上升阶段。

2-2-15 灌丛生态系统平均植被覆盖度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978-7-111-60030-5-Part02-37.jpg

(续)

978-7-111-60030-5-Part02-38.jpg

978-7-111-60030-5-Part02-39.jpg

图2-2-3 灌丛生态系统平均植被覆盖度各等级比例

灌丛在功能区内的各区县均有分布,中部和东南部的灌丛覆盖度好于西北和西南地区。2000~2005年,功能区中部和东南部的灌丛覆盖度升高,主要是由中等覆盖度向较高覆盖度转化,主要转化区域是西北和东南部,没有明显的质量变化趋势。2005~2010年灌丛质量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