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建议

6.2 建议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要功能类型,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关于本功能区“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在已明确的保护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基因库”的发展方向,综合社会经济形势、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体制建设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人均GDP为12302.9元/人,低于全国29943.3元/人的平均水平。各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2010年以旅游业为主的香格里拉县的人均GDP最高为34952.64元/人,而石渠县的仅为4605.78元/人,相差7.59倍之多,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意识薄弱,科学文化素质及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缺乏较为统一和适宜的体制机制建设。因此,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发挥川滇生态功能区得天独厚的水热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大生态产业的投资和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加大生态环保投资的比例,构建符合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文明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体系。

(2)实施封山育林举措,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林地面积为主,主要分布在高山峡谷和山原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但是近几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对森林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本功能区森林面积减少,在2000~2010年间森林面积减少了511.9km2,其中勐腊县林地面积减少较多,长期的毁林开荒终将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尤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因此,加大川滇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恢复植被覆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川滇森林所占面积较大,要坚持统一管理、分区治理的原则,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要实行常年封山,禁止人畜破坏,对森林砍伐、毁林开荒较为严重区域,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