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主要结论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936.12亿元,2000~2010年期间GDP增加了4.65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5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000年、2005年、2010年的三产比重分别为35∶31∶34、26∶35∶38、19∶44∶37。一产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呈增加趋势;功能区内2010年人口达到530.26万,人口密度较大为158.07人/km2,2000~2010年间人口增加约44.6万人,增幅为9.3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
从生态系统构成及转变结果来看,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森林和草地为主,两者所占比例均达到34%左右,其次灌丛占比约达到20%,其余生态系统类型所占面积较少。在2000~2010年间,除森林减少了511.9km2,其余生态系统类型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以草地、耕地增加最多,分别为158.2km2、146.8km2,在此期间,城镇面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6.5km2,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以森林向耕地的转化面积最大,达到了376.5km2,同时又有超过200km2的耕地转化成了草地、森林和灌丛,新增建设用地72.4km2,其中有48.4km2从耕地转化。2000~2010年间耕地净增量为146.5km2,这说明该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
2000~2010年,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森林郁闭度较高,在70%~75%,呈增加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度处在中等水平,且高等级面积有所增加,低等级面积减少,草地质量转好。灌丛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在55.49%~58.95%,波动明显,表现为上升趋势;在此期间,森林、草地及灌丛的净初级生产力也均有所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963.82gC/(m2·a)增加到2010年的977.49gC/(m2·a),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519.33gC/(m2·a)增加到2010年的551.96gC/(m2·a),灌丛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726.03gC/(m2·a)增加到2010年的755.68gC/(m2·a)。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生物多样性维持为主要功能类型,在2000~2010年间,功能区内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呈现上升趋势,在此期间土壤保持量从2000年的2.69×1010t上升到2010年的3.05×1010t,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源涵养量从2000年的8.97×1010t上升为2010年的9.39×1010t,水源涵养能力增加;生境质量以高等级面积为主,且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低等级增加,但变化不是很明显。
2000~2010年,川滇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分别为0.7462、0.7193、0.7541,处在较好级别,综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改善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