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净初级生产力
(1)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见表6-2-16)
表6-2-16 2000~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单位:gC/(m2·a)]
2000~2010年,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值在1023.47~1154.22gC/(cm2·a),总体变化不大。2000~2010年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
根据表6-2-17和图6-2-3可以得出:在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年净初级生产力呈现波动状态,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在较高级和较低级别的森林面积比例最大。虽然生产力变化具有波动性,但总体上2000~2005年间高等级生产力水平的森林面积比例低于后5年。从森林分布来看,高等级生产力的森林主要分布于错那县和墨脱县,察隅县境内森林分布较少。
表6-2-17 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续)
图6-2-3 森林生态系统NPP各等级面积比例
(2)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见表6-2-18)
表6-2-18 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单位:gC/(m2·a)]
2000~2010年,藏东南高原边缘草地生态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值在206.01~263.03gC/(cm2·a),总体变化不大。2000~2010年藏东南高原边缘草地生态功能区草地的平均郁闭度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
根据表6-2-19和图6-2-4可以得出:藏东南草地主要分布在错那县西北部,墨脱县北部和察隅县全境。草地的净初级生产能力以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为主,其他等级生产力的草地面积比例较少,其中较低等级和低等级生产力的草地面积占到功能区草地总面积的90%以上。说明整个功能区草地生产力处于低等级,生产力低下。2005年以后的年份低等级生产力的草地面积比例低于前6年,这说明草地生产能力在研究区间略有增强。
表6-2-19 草地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图6-2-4 草地生态系统NPP各等级比例
在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草地在三个县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察隅县,全境看来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部,察隅县全境均有分布。草地净初级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墨脱县、错那县和察隅县。错那县和察隅县境内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在200gC/(m2·a)左右,墨脱县则达到300gC/(m2·a)。其中,墨脱县后5年生产力总体上大于前6年,其他两县则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波动。
(3)灌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见表6-2-20)
表6-2-20 2000~2010年灌丛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 [单位:gC/(m2·a)]
2000~2010年,藏东南高原边缘草地生态功能区灌丛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值在535.74~639.67gC/(cm2·a),总体变化不大。2000~2010年藏东南高原边缘灌丛生态功能区灌丛的平均郁闭度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
根据表6-2-21和图6-2-5可以得出:在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灌丛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在各个等级均有分布,其中以较低等级最多,其次是中级和低级,最少的是高级。在研究区间后5年中等级生产力的灌丛面积明显高于前6年,而低等级则相反,说明功能区灌丛生产力水平处于增加趋势。
表6-2-21 灌丛生态系统NPP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图6-2-5 灌丛生态系统NPP各等级面积及比例
在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灌丛在三个县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察隅县,全境看来灌丛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部,察隅县全境均有分布。灌丛净初级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墨脱县、察隅县和错那县。错那县和察隅县境内灌丛净初级生产力值在400~600gC/(m2·a),墨脱县则在650~850gC/(m2·a)。三个县后5年生产力总体上大于前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