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胁迫因素

5.2.2 胁迫因素

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森林、灌丛、耕地和草地。区内没有工矿用地,城镇用地面积较少,且2000~2010年间几乎保持不变。藏东南变化的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和灌丛是增加的,草地和耕地是减少的,根据对藏东南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的结果发现,2000~2010年间藏东南地区生态系统的状况趋于良好的趋势发展。从该区人口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人口在2000~201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且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即小于1人/km2,因此功能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弱。由各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互转换也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减少的耕地主要转换成森林和灌丛,减少的草地也主要转换成了森林。

为研究区域农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书将2000年、2010年的耕地分布数据与区内不同坡度级别进行迭加分析,坡度由空间分辨率为30m的ASTER-GDEM数据在Arcgis10.1平台的坡度分析工具中计算得到。迭加分析结果如表6-5-1所示。分析结果显示了不同坡度级别下2000~2010年农田与森林的相互转化情况,表中的转化量为农田向森林的绝对转化量,其中负值表示2000~2010年间农田增加,正值表示农田减少。

6-5-1 农田与森林转化分析

978-7-111-60030-5-Part06-72.jpg

从表6-5-1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藏东南生态功能区内农田在不同的坡度级别均有分布,2000~2010年间农田向森林的绝对转化量为85.10km2,不同坡度情况下的农田转化情况有较明显的差异。农业用地相比其他有植被覆盖度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更容易受到水力侵蚀,在坡度较陡的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如不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当坡度大于25°时,不再适宜耕作,应该及时退耕。根据表6-5-1的分析,坡度在2°以下的区域,农田与森林的转化为森林向农田转化,说明这一区域受农业活动干扰最大。坡度大于10°后,农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率在10%或以上。其中坡度在15°~25°和坡度大于25°的区域的农田分别减少了33.01km2和26.60km2,减少量分别占该坡度级别耕地总量的13.86%和10.38%。可以看出农田向森林的转化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