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3.2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经济发展趋势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2000~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000~2010年间增长了4.65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倍),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各县2000~2010年的GDP增长率以天全县、宝兴县、道孚县、汶川县、平武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石渠县、色达县、马尔康县、壤塘县、金川县、松潘县、九寨沟县、福贡县、勐腊县和剑川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九龙县2000~2010年间的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增加了14.71倍,其次为香格里拉县,2000~2010年间的GDP增长了12.13倍。该功能区的人均GDP在2000年为2894.43元/人,2010年增加到12302.9元/人,2000~2010年间增加了9408.47元/人,增加了4.25倍,高于全国的人均GDP增长率平均水平3.83倍。其中,香格里拉县的人均GDP增长率最高,为13倍。如图5-1-6和图5-1-7所示。

2000~2010年间,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GDP和人均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该功能区的人均GDP在2000年为2894.43元/人,2010年增加到12302.9元/人,2000~2010年间增加了9408.47元/人,增加了4.25倍。可见,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人均GDP2000~2010年间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人民经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如图5-1-8和图5-1-9所示。

(2)产业结构变化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2000~2010年间的三产比例有所调整。2000年、2005年、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02亿元、72.7亿元、121.2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35%、26%、19%,一产所占比例变化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6亿元、97.87亿元、288.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31%、35%、44%,二产所占比例呈增加的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4.86亿元、105.83亿元、242.5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34%、38%、37%,三产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在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最大。如图5-1-10所示。

(3)人口变化

2000年该地区的人口总量为484.8万人,2010年达到529.94万人,增加了约44.6万人,增幅为9.31%,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8%。2000~2010年间,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均很快,且各县人口增长不一,其中汶川县、香格里拉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趋势,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相比2000年下降了36.6%。其中北川县的人口增长最快,由2000年的16.1万增加到2010年的24万,人口增长率为49.07%。在人口增加的县中除宝兴县、小金县、康定县、丹巴县、平武县、金川县、黑水县和松潘县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余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5-1-11和图5-1-12所示。

2000~2010年间,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人口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人口密度也呈现出略微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0年间,人口密度都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水平。如图5-1-13所示。

978-7-111-60030-5-Part05-5.jpg

图5-1-6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各县GDP增长率图

978-7-111-60030-5-Part05-6.jpg

图5-1-7 川滇-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各县人均GDP增长率图

978-7-111-60030-5-Part05-7.jpg

图5-1-8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GDP变化图(2000~2010年)

978-7-111-60030-5-Part05-8.jpg

图5-1-9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人均GDP变化图(2000~2010年)

978-7-111-60030-5-Part05-9.jpg

图5-1-10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产比例变化图(2000~2010年)

978-7-111-60030-5-Part05-10.jpg

图5-1-11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各县人口增长率图

978-7-111-60030-5-Part05-11.jpg

图5-1-12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人口变化图(2000~2010年)

978-7-111-60030-5-Part05-12.jpg

图5-1-13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人口密度变化图(2000~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