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主要结论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360.52亿元,2000~2010年间GDP增加了9.01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倍,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2000年、2005年、2010年的三产所占比重分别为49∶26∶25、25∶49∶27、14∶66∶19。其中,一产所占比例变化呈下降趋势,二产所占比例呈增加的趋势,三产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0年该地区的人口总量为92.84万人,2010年达到98.24万人,增加了约5.4万人,增幅为4.19%,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8%,该功能区城镇人口较少,城镇化率较低。
从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转变结果来看,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主要以草地为主,草地的面积达到80%之多,荒漠面积所占比例为9.4%,其中林地面积不足4%。在研究期间,草地面积有所下降,2000~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以草地生态系统为最大。草地主要转化为灌丛,净转化面积为132.2km2,其次是城镇,为111.1km2。耕地和草地之间有一定面积的相互转化,总体来看是耕地向草地净转化了26.5km2。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灌丛、草地覆盖度均较低,且在2000~201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郁闭度、灌丛覆盖度略有增加,草地覆盖度略有下降,且各类型植被覆盖度的高等级面积均有所减少,低等级面积有所增加,植被质量转差;森林、灌丛及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相对较低,且在研究期间均有所降低,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155.67gC/(m2·a)降低到2010年的138.47gC/(m2·a),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98.19gC/(m2·a)降低到2010年的97.96gC/(m2·a),灌丛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2000年的98.19gC/(m2·a)增加到2010年的97.96gC/(m2·a)。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以防风固沙为主要功能类型,在2000~2010年间,功能区内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呈现上升趋势,整个功能区的固沙量减少了3.68×1011t,固沙能力有所减弱;功能区内高等级面积的生境质量占80%左右,且比例有所上升。
2000~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分别为0.6212、0.6513、0.6435,整体处在较好且接近一般级别,综合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