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生态系统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2.1.2 生态系统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1)生态系统类型变化

2000~2005年、2005~2010年、2000~2010年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一级生态系统类型发生变化的空间分布和构成特征如表2-2-2所示。通过表2-2-2可以得出: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生态功能区均有较大面积的耕地转化成了森林和草地,上半时段(2000~2005年)的转化量略大于下半时段(2005~2010年),2000~2010年的转化量分别为252.34km2和207.36km2。2000~2010年间城镇用地增加了40.39km2,其中,约76%的增量来自耕地。有约73km2的灌丛转化成了湿地,且这一转化主要来自于2000~2010年的下半时段。

2-2-2 一级生态系统分布与构成转移矩阵 (单位:km2

978-7-111-60030-5-Part02-20.jpg

从变化发生的位置来看,湿地转化为草地和荒漠主要发生在湖周边及其河道两侧,与水资源变化关系密切。耕地向灌木和森林的转化主要发生在功能区中北部的镇宁县、关岭县和平塘县。2005~2010年天峨县境内有较大面积的灌丛转化成了湿地,这是由于修筑水坝的库区淹没造成的。

(2)生态系统类型相互转换特征

通过计算一级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动态类型相互转化强度来表征生态系统的相互转换特征,结果如表2-2-3和表2-2-4所示。由此可得:按照一级土地类型分类,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的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间差别不大,均比较小,前半期略大于后半期。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在2000~2010年间的变化较小,一级综合生态动态度为1.2%。但通过计算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的类型相互转化强度可以发现,2000~2005年间和2005~2010年间以及2000~2010年间,该功能区的LCCI值均为正值,表明该功能区的土地覆被类型持续转好。

2-2-3 一级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

978-7-111-60030-5-Part02-21.jpg

2-2-4 一级生态系统动态类型相互转化强度(%)

978-7-111-60030-5-Part02-22.jpg

通过表2-2-5可以看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二级生态系统动态度比较稳定,2000~2005年及2005~2010年间都为0.7,在2000~2010年间的生态系统动态度为1.3,且都为正值。表明2000~2010年间桂黔滇的二级生态系统变化很小。

2-2-5 二级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

978-7-111-60030-5-Part02-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