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的三种时相

孩子发热的三种时相

发热上升期

孩子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会迅速或逐渐上升。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收到“冷刺激”的信息,发出命令经过交感神经达到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就会出现皮肤苍白,导致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随之减少。与此同时,也会命令产热器官加速物质代谢,产热会随之增加,也会产生寒战。此外,立毛肌也会收缩,皮肤就会出现“鸡皮疙瘩”。这个时期热代谢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如下:

热代谢特点

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开始上升

畏寒、皮肤苍白者出现寒战且伴有鸡皮疙瘩

临床表现

高热持续期

当体温升高到新水平时便不再继续上升,就在这个新水平上波动,也就进入了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达到新的平衡。此时,开始出现散热,患儿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血流增多进而皮肤发红,也不再寒冷,反而因为皮肤温度高于正常而发热。当然,皮肤的“鸡皮疙瘩”也消失。由于散热增加,临床上表现:感觉酷热、皮肤发红,由于水分蒸发较多,皮肤、口唇比较干。

发热下降期

经过高热持续期,由于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中枢会发出降温指令,散热明显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体温回到正常水平。此时,临床表现:体温下降,皮肤出汗、潮湿,严重者可能因为体液丧失过多,导致孩子脱水或低血容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