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养
令人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在人格形成期学校不传授人们关于他自身的任何知识,包括关于人的知识,特别是没有告诉他关于人高于一切动物的特殊知识:关于人的心理、思维和意识,关于精神生活的情感、美学,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实质上对自己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往往是造成巨大苦难的根源,社会为此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心理素养,身体、道德和美感的素养是不可想象的。我努力给少年提供一些专门有关人的最基础的、最必要的知识,以及在生活、劳动和与别人的关系中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心理素养的知识,这不是心理学的简要提纲。我把这种知识称为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个人精神生活素养的基础知识。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我力求使少年懂得关于身体和心灵协调一致以及心理的物质基础的科学唯物主义观念,但不仅限于此。复杂的生化进程是精神的物质实体,任何脱离肉体的精神都是不存在的,就像世界上所有生物一样,人是必定会死的,要使少年相信并反复确认这样的观念并不困难。但是,这将意味着把人与动物放在同一水平上;因此,与此同时需要向年轻的理智揭示,人作为造物主、充满崇高精神的伟大典范高于一切。
要用心理素养的基础知识来鼓励少年,使他树立乐观及相信自身力量的信念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确定了心理素养基础知识的内容。我先从情感的基本概念入手开始这项工作。五年级学生掌握了各种情感的概念,并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起自己的感受来。我们还进行了增强视觉和听觉敏感度的特别练习,直到视觉和听觉非常灵敏为止。这些训练在塑造情感素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游览和远足期间,少年们常常识别树叶、小草和天空的各种色调。他们能够看出由于四季、阳光照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蓝天的10多种色调。在森林里、在河岸上、在大海边,少年们学会了鉴别各种声音的差异。这些训练在培养对母语单词及其发音的细微特点的敏感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相信,言语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感素养。声感素养还决定着美学素养的形成。男孩和女孩已经学会了区分40多种玫瑰花的色调。在言语中找不到那些用来命名所有色调的词语之时,少年们就想出一些富有诗意的名称来。
通过发展嗅觉素养,我使学生们养成了机体不能忍受发霉气味的习惯。他们不能待在一个空气浑浊的房间里。他们在开始做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给房间通通风。[2]
还在五年级时,培养知觉素养的工作就开始了。在明显直观的例子中,我给出了感知周围世界的物体和现象的概念。我特别注意培养少年们形成对事物协调一致的感知能力。为培养空间感知素养进行了专门的训练。我们站在高高的草原墓地上,在不同的季节里,观察物体的轮廓由于距离不同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们在进行这样的训练时都兴致勃勃。我用几句话描绘某一个物体的外部特征。少年们仔细倾听每一个词,沉思了一会,就打开绘画本,在图画中传达出自己对所听到的东西的想象。这些练习的目的是开发一种混合的想象类型,即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混合。
渐渐地,少年们进入了思维领域。在野外,我用直观的例子给出了思维及其过程的知识。解释思维素养问题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少年期抽象思维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的课堂和训练大多是用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排列和对比,并进行推理练习。在观察周围世界之时,少年们发现了因果关系;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讶:同一种现象在一种情况下是结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变成了原因。这些发现丰富了智力情感。
在讲授言语心理素养的课堂上,我谈到了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思维和语言的统一,话语的表现力、情感性和形象性等内容。我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防止学校教育中言语素养与思维素养脱节这个严重缺陷。长期的观察能够证明,少年的精神生活是怎样因为常常死记硬背一些他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的词句而逐渐变得空虚的。心理素养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使作为现实生活的生动、鲜明反映的词语进入学生的意识中,是在一些概括与抽象的概念中贯穿一个明确的意义,是使词语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出思维的相互联系。
自我观察在培养话语的心理素养时占有重要地位。少年们学着进行自我检查:我清楚我所说的话的意义吗?我能否用语言准确表达我的想法?我们为此进行了一些练习:少年对他的所见所闻进行语言描述,同时力求传达出最细微的差别(颜色的、声音的)。经验表明,这些练习对言语素养的形成非常有价值。
在课堂上,少年们在讲述、解释和交谈的过程中学习自我观察和自我监督。在开始学习新材料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不仅要理解意义,还要进行逻辑分析(例如,分出主要的组成部分,确立概念之间的依赖关系)。
关于情感的生理基础,关于低级情感和高级情感、情绪、感情冲动等概念——这一切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理解了。我把发展高级情感并预防低级情感看作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在说明某些情感的性质时,我力求揭示情感范畴和道德范畴的一致性,力求证明,只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产生高尚的情感。于是,男孩们和女孩们就学着发展自己的高尚情感了。
少年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培养意志素养密切相关。较诸心理素养的某个其他方面,意志行为是作为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教育的广阔领域而进入男孩和女孩的精神生活的。我在给少年们讲述具有坚强意志的人的故事时,我教大家要设定目标,做出决定并克服困难。对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学生——沃洛佳、柳达、彼得里克进行了个性化教学:我教他们首先为自己设定一些困难不大的工作,克服这些困难,然后在转向困难更大的工作。
记忆力的培养和自我锻炼在心理素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循序渐进地发展并不断深化关于记忆力的生理基础的概念。我根据少年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了解,在脑力劳动过程中他的头脑中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他付出的努力的结果。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得出一个结论:培养记忆力的源头就隐藏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交叉点的某个地方,因为学生越深入思考所学内容的意义,对他而言事实和现象的本质就越清晰,他就会越牢固地记住它们。少年们掌握了认识的研究方法。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所有日新月异的事实而获得的,那么这里进行的不仅是有效记忆,而且也是对记忆力的培养。这是少年期智力生活的一个大问题,它需要特别研究。
为了让少年很好地了解自己,我向他们讲述了气质与性格、神经系统类型与思维类型。在这些谈话之后,少年们的自我观察明显加强了。
少年逐渐了解了诸如能力、爱好、兴趣以及志向这样一些概念。在这些精神生活领域的心理素养与人的道德素养以及公民政治的、社会的积极性密不可分。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少年在能力培养中成为我的助手和同志。“当你在做某项工作时,”我教导少年们说,“请集中注意力,请把你的智慧和情感投入到劳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和发现自己。”
“应该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进行这些有关心理素养的对话呢?”一位同事问我,“要知道,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做这件事的时间。”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活缺乏共同性,教育就无从谈起。“关于人的故事”,少年们这样称呼我们的关于心理素养的谈话。在我们长时间的精神交流中,这些故事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在远足休息时、在我们“阳光明媚的橡树林”的静谧的傍晚时分、在黄昏的教室里,当少年们专门为此来到学校请求讲点儿有趣的事时,我就讲起关于人的故事。而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人本身更有趣的东西啦。
在我们的时代,当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领域发挥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时,培养心理素养就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注释】
[1]《托尔斯泰文集》(12卷本)第1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2]关于情感教育中的感觉素养将在“情感和美育”部分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