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源泉
美感素养要求学校生活有高度全面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即将人视为最高价值来对待。在日常关系的“琐事”上,在以粗鲁、冷漠、不守秩序为主的环境中,审美价值将是无能为力的。
美育始于集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丰富的情感深层含义:敏感、亲切、诚挚。在一个人周围的美和人本身的美的和谐结合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美。儿童还不能用思想或意识来理解这种美的本质,但他能用心去感受:美对他来说是公正的。公正使儿童的心灵变得高尚,而不公正使他变得粗鲁无礼、残酷无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世界之间的和谐从体验公正的欢乐开始。公正具有神奇的特性,它能为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展现美的东西。不公正仿佛用冰冷的铠甲包裹住年轻的心灵,从而使心灵变得对美置若罔闻。儿童的精神境界,他的内心世界与住在他的附近并进入他生活的人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什么——是公正还是不公正。精神境界可以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儿童个性的行为进行深刻的个人情感评价。公正催生了一个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个内心世界可以用以下话语来描述其特点:一个人具有开朗和敏感的内心,能够对别人精神生活中最细腻的活动作出回应。对于这种心灵来说,周围世界的美是形成善良信念的强大源泉。不公正滋生了情感和审美的厚颜无耻。
不公正对于少年的精神生活特别危险。他们已经能够对人际关系的美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而少年运用概括能力进行的分析往往使他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仁慈和人的尊严不是在某种个别情况下遭到损害,而是处处都受到损害。
美感的源泉是审美知觉素养。不公正的体验会使高级的审美素养固有的敏感性变得迟钝。不公正会让少年的神经系统受到震动,会导致兴奋的状态,然后被心境抑郁、无精打采所取代。在这种状态下,人不能正常感知事物、现象及其细微的差别和性质,也不能正常思考。他感觉不到自己周围人们之中的美,因此不会寻求自己身上的美,不去寻求人道主义的理想和自己行为中的善良。
人际关系的真正之美——真诚,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真话往往是苦涩的,令人忧虑的,真话意味着对邪恶的谴责和毫不妥协。但最痛苦的真话会使一个人在心中确立起成为好人的渴望,因为真话在本质上永远不会损害人的尊严。
学校里的公正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和少年的劳动努力程度的评价中。这些努力是细致而难以捉摸的,往往不会产生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效果。他们完成了脑力劳动,做出了努力,但没有成果;而教师只评价成果——知识。儿童将这样一个片面的评价视为极大的不公正。我们务必使智力上的努力始终能产生积极的成果,这就是我们学校贯彻的人道和公正精神的艺术。
对学生的劳动努力程度给出公正的评价,能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信念,那就是他们和他们的老师是进行共同劳动的同志,是志同道合者。通过这种感觉的体验,教师和学生敞开心扉彼此面对:他们心灵相通,人的优点就不会隐藏在偶然的、虚伪的和次要的特征之下。在充满高尚动机的同志情谊和友谊的氛围中,儿童和少年的内心变得对一切的善良都很敏感。一个人感受到人们中间存在的美,这种美在他的心中确立了对善的信念。儿童把教师提出的要求看作是一个好朋友、同志和志同道合者的忠告,如果少年也能这样来领会教师的要求,那么,这对学校的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我坚信,这是培养自觉纪律的基石之一。学生对同志般的共同劳动兴致勃勃,同时会展示自己的道德和意志力量。他的个人意志不会减弱,相反,他会鼓足自己的精神力量来实现目标。这个体现真正教育的重要规律在实践中表现为,教师很少使用禁止的办法,而几乎总是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去鼓励和吸引学生。这就是培养坚强意志的技巧的全部“秘密”。一个好的教师之所以很少使用禁止的办法,并不是因为他对坏事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学生酷爱做好事,并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成为一个好人,那么每个人的个性都会在集体中鲜明地表现出来。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这里还显露出知觉的个性化特点,显示出学生就教师对行为举止的评价所做出的内部情感反应的个性化特点。这种反应是人类关系之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渴望成为好人,即使是教师的愤怒、激情、痛苦和担忧也不会被视为不公正。相反,教师的这些心灵活动唤醒了学生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公正。
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首先应该在少年的心灵面前展现自身的人性美,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教师以身作则这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儿童和少年应该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细腻的情感和情感素养。真正的教育家是一个情感域宽广的人,他能深刻地感受欢乐和忧伤、痛苦和焦虑、愤慨和恼怒。他很少提高嗓门进行责骂。焦虑、悲伤、惊奇、痛苦、愤怒(教师和任何有情感素养、受过教育的人一样有权发怒)——所有这些感情和几十种类似的感情色调,儿童都是从自己的老师平常所说的话中感受到的。要让儿童们体验到这些感情,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教师并不需要进行任何演说训练。我认识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即使在愤慨的时候也几乎是低声说话,而整个班级都屏住呼吸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这并不是对说话声音进行某种特殊的“调节”,而是发自内心、来自感情的高度内在修养。如果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在他身上感受到人性美,他应该努力让学生们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行动、对他们的行为所做出的的细腻的情感和审美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在人性美的人道主义和公正精神中体现出来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它学校工作是不可想象的。学生们就是从教师的这种反应中,从教师丰富的心灵活动中感受到了他的个性。
在有些学校里,儿童们不理解也感觉不到教师作为人的特性,他们对教师工作中的困难毫不同情,也不理解。儿童们常常用自己的淘气和调皮的行为使身心疲惫、神经紧张的教师感到厌烦;教师“失去了自制力”,开始大声斥责……这是人际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存在大声斥责的地方,就存在粗鲁无礼的行为和厚颜无耻的情感。大声斥责表现出来的是最原始的本能反应,每个老师心灵中拥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消失殆尽。通过大声斥责教育出来的儿童失去了感知别人最细腻的感情色彩的能力,失去了对善的敏感性,这后一点特别令人不安。通过大声斥责(在家里还要加上拳头、打后脑勺、其他粗鲁行为)教育出来的儿童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他周围的美,他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发生的最可怕的事情——残忍。
人的情感素养的源泉是教师用心去感受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能力。一个孩子有自己的恐慌、欢乐、忧虑和痛苦。具有高度情感素养的教师会通过从眼睛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感受的反应来感知一个人的世界。当一个敏感的教师了解到学生不是所有事情都顺心时,教师不会立即去探询或安慰他。他会让孩子觉得教师已经知道他内心的恐慌、悲伤、忧虑和痛苦。在确认孩子需要帮助之后,教师可以单独与他谈话。善于进行这种谈话是情感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培养用心去感知的能力是完善教师教学技能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去努力洞悉人们话语里反映情感的潜在词。话语就像眼睛一样,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我已经学会了在学生的语言中捕捉最细腻的感情色彩:抑郁、恐慌、悲伤、孤独、痛苦、烦恼、不满、心神不定。米什科家中经常发生争吵,这位少年深刻感受到冷酷无情的父亲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根据米什科语言中的细微变化,我已能够猜出他家里现在正在发生的情况。这个男孩曾经谈论过一本让他激动不已的书,我就以此来确定他现在是欢乐呢还是惶恐不安呢,也就是说,现在他的家里是和平与宁静呢,还是与此相反,他的母亲正处于绝望之中。
学生对美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了解男孩或女孩的心灵中发生了什么。一个内心燃烧的人由于痛苦、怨恨、恼怒和愤怒而颤抖,会按照符合自己的方式去感知教师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话,按照符合自己的方式对艺术和大自然的美作出反应。心神不定、痛苦、绝望、怨恨——这些感情似乎封住了把美传到人们心灵的道路。如果人们的心灵还顾不上美,如果不公正的态度使它遭受打击、受到伤害、侮辱时,那么美所培育出来的真理就变成了唱高调。在利用美作为一种治病药物之前,需要调整好人们敏感的心弦,使美的音乐能在心中激起反响。对于一个正在感受着心神不定、抑郁和绝望的人,必须说一些只与他有关的事情。在学校集体里应当充满这样一种精神,让大家对每个人怀有共同的感受、同情心和衷心的关怀。这种精神不是使用某种特殊手段就能立即建立起来的,这种精神萌芽的产生有赖于教师们和学生们具有共同的情感素养,特别是要求教师能理解和感受到孩子所从事的智力劳动的全部复杂性和所有困难,要求教师能正确评价孩子的每一分努力。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定弦”,对学生一味宽容和娇纵、不严格要求、不讲纪律,这种态度与同情精神是不相容的。纵容无所事事、懒惰和任性,这是不公正的另一种表现。在这些道德败坏的地方,不公正就渗透到精神相互关系的最细小的毛孔中,催生出欺骗、阿谀奉承和道德上不正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