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思维与学习能力
教学是从传授基础知识开始的,缺乏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掌握知识的顶峰,而基础知识就是基本科学真理,牢固自觉地掌握基本科学真理是进行充实的智力培养的最重要的条件。
低年级的孩子们掌握了最基本的拼写(他们永远记住了单词的拼写),算术的归纳、法则和公式。到了少年期,这项工作还以同样的目的继续进行。如果少年的记忆中没有牢固存储基本科学真理,就谈不到自我教育的问题。
在准备五至七年级的课程时,我们每个人,每个教师都要确定,应该永久存储在记忆中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预先提醒不用记住只应该被理解的事物。针对这三年的学习,我们制定了乌克兰语、俄语和法语最基本的书写知识。我们认为,少年的头脑应该为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工作作好准备,这是些需要思考、研究事实和现象的工作。多年的经验使我相信,长期的死记硬背是学生脑力劳动中的反常现象,它催生了思维惯性。那些只会背诵的人可以记住很多东西,但如果需要在他的记忆中找出基本真理,则他的头脑中一切都是混乱的,他会在基本的智力任务面前变得很无助。如果一个人不会精选最必要东西去记忆,那么他也不会思考。
假如说,一个少年在创作一篇作文时,他要考虑如何写每一个单词,而在解习题时,他会冥思苦想简化乘法的公式,那他根本什么也做不出来。有些事情,那些学生不用去思考的东西,它们在脑力工作中的运用是半自动化式的。正如一个经验丰富的钳工在使用一个工具时不需要仔细观察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工具的每一个细微特征,准备脑力工作的学生也不需要特别地集中思想就能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抽调出最基本的真理。
这对少年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抽象思维的快速发展使少年产生了对需要牢记的基本真理的独特的蔑视心理。(当世界在时空中无限延展时,为什么要记住某个公式呢?)但若不具备具体事实和具体事物的知识,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一个人的记忆中没有“随手可取的”基本真理,那他在少年期就会笨嘴笨舌词不达意——他的思想是混乱的,并且这在整个智力生活中都会留下印记。
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基本真理进行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思想室”陈列着直观教具和仪器,专门用来进行自我测试和训练记忆力(例如数学电笔)。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查”的笔记本。这里记录着那些需要永远存储在记忆中的东西:代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公式。在关于心理素质的座谈中,我教少年确定时段,每隔一段时间来检查一下记住材料的情况。
在低年级,我们非常重视学习阅读、写作、判断、观察和表达思想等能力的培养。如果这些技能在少年期得不到发展和深化,少年们会觉得学习很困难。
我们每个教师都非常重视提高学生们的快速阅读能力。默读在少年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六、七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在思维中掌握一个长句子的所有成分。如果没有掌握这些技能,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想似乎在无数死胡同面前停滞不前。无法在思维中把握完整的、逻辑上独立的句子成分,在整句话读完之前无法猜测它的某一部分的内容,这不仅反映在目前的学习成绩上,而且反映在大脑的解剖-生理过程中。不会阅读的情况会妨碍、抑制最细致的联想纤维的可塑性,而这些联想纤维能保障思维物质中枢之间的联系。不会阅读的人,就不会思考。
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们中间隐藏着智力受限、智力生活贫乏的危险。不仅在低年级要学习它们。在少年期,这类学习要求所有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五、六年级能继续发展有感情的朗读能力。这是必需的训练。缺少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就不可能开发出那种既用眼睛又用思维来掌握一个长句子中的逻辑完整部分的复杂能力。换句话说,应该教会少年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种复杂的心理技能是唤醒大脑内部力量的外部动因。
要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期机智敏捷、理解力强、充满好奇,到了少年期却变得智力平庸,对知识漠不关心,充满惰性?因为他不会阅读。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一个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就会抑制大脑整体的工作。大脑半球皮层有一些管理阅读的区域,它们与大脑中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部分相关。如果在管理阅读的区域中存在死角,那么皮层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发育状况都会受到抑制。还有另一个危险:发生在大脑半球皮层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句子的逻辑完整部分和整个句子,他将永远学不会这一点。
我们也考虑了下面这个情况:个别少年很少做家庭作业,但他们仍然学习不差。这并不一定总能用他们有特殊的才能来解释。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好。良好的阅读能力,反过来,能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我们也注意促进书写能运用自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书写练习体系。少年们练习书写这门课规定的单词和短语。我们教少年将注意力分为听力和写作两部分。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这项工作的学生,要完成额外的培训练习。
我们还在语言与文学课堂上培养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探索思想与文字起源的旅行现在已经成为自我教育的一个领域。
【注释】
[1]“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2]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谈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3]见斯·鲁宾斯坦的《普通心理学原理》,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46年版,第4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