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的源泉——是把高度的自觉性和个人对各种现象、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情感评价统一起来。从那些在少年的智力和情感进程来看,培养道德习惯在此具有特殊的意义。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思想和道德信念的起码知识。道德习惯的形成——这是教育者洞悉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条路径,没有这条路径就不可能对一个人有所了解,也不可能通过话语和美感这类细腻的教育手段来对他施加影响。

由于养成的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个人的精神财富。没有道德习惯就不可能做到自我肯定、自我教育和自我尊重。事实是,道德真理对个人而言是神圣、绝对又珍贵的,正是因为一个人非常重视道德真理的崇高性,所以闪电般的情感信号会被发送到他的意识中:请你这样做,因为不这样行事,自尊心是不允许的。习惯使良心这个内在的声音变得高尚,而感觉始终是意识的守护者。只有一个人成长到了少年期,他的心灵才能胜任这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少年才开始理解道德思想的抽象性。少年期似乎为思想打开了通往心灵的道路。如果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真理没有在少年期形成道德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究竟怎样在少年期培养道德习惯?为了使少年们扩大道德自觉的范畴,掌握一些最重要的、对个人而言是神圣的绝对真理的道德财富,需要做些什么呢?

在少年期,道德情感和道德自觉的统一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首要意义。道德情感是照亮人们行为发展之路的明灯。苏联心理学家帕·马·雅各布森写道:“如果没有那种给一个人带来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源头活水的道德情感,实际上,这些社会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是格格不入的。”[2]我努力使我的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关切和同情,让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做出鲜明的情感评价,目的是让少年们关注周围的一切,让他们不仅用思想还要用情感去理解这一切。

少年们和我一起感受周围的世界,并且我似乎把我对事物、现象、事件的看法也传达给了他们: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无动于衷。我们走在森林中,这将是有趣的一天——休息、散步、读书、观察并了解这个世界。沿途我们看到:一辆货车停在路边,司机正在检查发动机。他看见了我们,似乎在询问我们是否可以提供帮助。我们感觉到:这个人虽然一言不发,但他在期待我们的帮忙。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少年们说些话,让他们深入思考这个现象的本质,以便用道德真理使他们热血沸腾。我找到了这样的话,这些话直抵男孩们和女孩们的内心,可能,首先是因为这些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我们忘记了森林的诱惑,(当然没有完全忘记;我们还会记得这件事,但是良知告诉我们:袖手旁观是不光彩的行为)。于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去村里的机器维修站找人,其他人留下来帮助司机。

用道德的眼光看待人与人之间的现象和相互关系,用心灵认识世界——这是培养责任感的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出发点。公民的责任感来源于一种基本的道德习惯,这种习惯可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在少年的心灵里牢固地树立起来——去帮助别人的习惯,——不管需要帮助的人是否提出帮忙请求,都要去帮助他。

非常重要的是,为了让少年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现象,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常感到激动不安,要促使他感受到整个情感域——从亲切的同情、怜悯别人的不幸到对邪恶的愤怒。我坚信:如果一个少年养成了对他敏锐地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他就会开始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他会为这种想法焦虑不安:如果我从不幸和邪恶旁边冷漠地走过,人们会怎么看待我?人们会想些什么?……这种令少年焦虑不安的想法,形象地说,像一根极其灵敏的导线,情感信号通过这根线从心灵传达到意识:假如我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那我就再也不会尊重自己了。只有这样道德观念才能转变为习惯。当一个人在少年期独自面对各种情况时,他都做了些什么,——公民和集体对此所作出的道德评价,是使道德观念转变为习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在集体中,精神交流应该如此丰富,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应该如此强烈,以至于使学生即使独自一人时,即使在生活要求他以主动、坚决、有毅力、勇敢和诚实的精神独当一面时,他也能感受到集体看向自己的目光。

我们的任务是使最重要的道德习惯成为一种传统,这首先是,如果需要为了别人的福利而贡献出自身力量的话,就要养成牺牲自己利益的习惯。把习惯变成传统——这是对意识进行复杂改造的要素之一,没有意识改造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旧传统,用弗·伊·列宁的话来说,有着可怕的力量。我们的时代,正在进行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建立新传统,这些传统不仅现在应该拥有(并且将来也会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转变为传统的习惯对人的行动有很大的支配作用,这就是这些习惯的教育力量所在。在少年期,我的学生集体中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集体对你个人的意见取决于你如何对待母亲、年轻姑娘和妇女。这个传统已经成为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每个小伙子都想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来证明自己道德高尚。

培养道德习惯的另一条重要规律,是要求少年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能够反映他们对劳动、对亲人、对集体成员态度的行为进行情感评价和产生亲身体验。我们一直设法让少年们把独立完成工作当成一项乐趣来感受,而对自己抄袭、盗用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表示不满。要培养出这些情感体验,需要提前进行一些训练:准备一些能启发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话语。要培养和发展细腻的情感,需要发挥很强的个人自主性:一个人必须要有毅力,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情感评价。为自我教育提出建议、选择专项练习内容——这些都是形成道德习惯的附加因素。让少年不仅要对好的行为进行情感评价,也要对被禁止的、不容许的行为进行情感评价,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体会到哪些行为是“禁止”去做的——这就是确定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风向标。“禁止”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不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我们把每个少年对这一点的感受视作道德素养的基本特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十分重视让每个少年都能体验到令人兴奋的喜悦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它积极参与看上去并不影响他个人利益的活动。

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三条规律——要让老师鼓励学生做出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有原则性等都是神圣的共产主义道德真理,这些真理不应该随时随地重复,也不应该与那些培养道德素养基础、培养正派作风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一个少年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小鬼,或者把同学绊了一跤,使同学摔断了鼻子——不应该就这样的事情把话题扯到对社会的责任和英雄的功绩等上面去。因为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制定了一个道德习惯纲要。纲要中列入了这样一些习惯:把已经开始的事情做到底;不能马马马虎虎地工作,必须好好干;无论何时都不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分亲疏地帮助年老、弱小、孤独的人;使我的欲望与道德上可以允许的满足欲望的权利协调一致;任何时候都不容许为了满足我的欲望而让父母在某些方面有所克制或增加父母的困难;要让自己的欢乐、满足与欢娱与别人的需要相协调;不容许为了自己的欢乐而给别人带来麻烦或痛苦;不隐藏自己的不体面行为,要有勇气向你认为需要告诉的人倾听事实。

培养道德习惯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方法和技巧。集体主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即体现了培养道德习惯的要求。在道德教育的这个细致领域里最重要的将是,要使少年自己的良知和意志成为推动他做出良好行为的主要动机。不应该把教育归结为教师下达命令和让学生盲目服从。一个少年应该永远意识到,如果他缺乏意志,就不可能做出良好的行为。特别是当环境本身要求少年对他的消极行为进行正确评价时,这是极为重要的。从儿童进校的初期起,我就教儿童认识到,承认自己的不体面行为是高尚的品德。不容许用惩罚威胁孩子,“逼迫”孩子承认错误。在培养道德习惯时,不容许采用惩罚的手段。通常使用这种手段需要极大的耐心并要非常注意分寸。一个好的教育者会时刻为使用惩罚做好准备,但他从来不去使用它。在一个盛行惩罚的地方,如果对每一个可能的消极行为都会有相应的惩罚办法,那就谈不上培养道德习惯的问题了。马克思写道,从该隐以来,利用刑罚来感化或恫吓世界就从来没有成功过。适得其反![3]未经周密思考、只因一时冲动就采取惩罚手段,会让儿童和少年受到最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的危害性在于,被惩罚的人已经不需要运用内在的精神力量去设法让自己变得更好。用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智慧的话来说就是:惩罚使人摆脱了良心的谴责[4]。惩罚要比让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过错,从而让自己遭受良心的谴责容易得多。在童年期,特别是少年期,让一个人惩罚自己,让他听从自己良知的声音,这些都有着巨大的力量。我一直努力使少年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之后,能感受到:我不该是现在这样的我。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毫不妥协和毫不容忍的精神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