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真理的情感感染
高尔基在谈到他痛苦的童年期和打人手重的外祖父卡希林时,他写道:“从那时起,在我身上出现了一种对人们不安的关切,仿佛有人从我的心上剥去了一层皮,这种不安变得对任何委屈和痛苦——不管它们来自别人或是自己——富有无法忍耐的敏感。”[3]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不安的关切和无法忍耐的敏感。在残酷的年代和残酷的环境中,被“剥皮”的心在情感上变得敏感,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是这样:委屈和残忍使人心变得粗俗,让人的心肠变得冷酷。然而,情感的敏感性绝不是让人去经受委屈和侮辱的考验。
情绪敏感性在整个人类品质的形成中起着特别的作用,教师的话语和学生的活动的统一是培养这种敏感性的最重要手段。对世界观的真理、观念、原则、规律表现出来的情感敏感,形象地说,就像一点星火,从这星星之火中迸发出一个人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原则性、对自己信念的忠诚。一个人只有体验、痛苦地忍受并感受过观念、原则和真理的深刻性时,他才会珍惜神圣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由于世界观的逻辑认识和情感认识的统一而形成的:在理解世界观的真理和思想的本质时,学生体验到赞赏、惊奇的感情,并为人的伟大、智慧和美而骄傲。
要实现这一信念,不是靠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是靠说说大话或故意做出慷慨激昂的样子,而是通过对真理、观念和原则的深度的唯物主义解释来实现的——这种解释强调了人的理智、创造力的强大以及在思想上对邪恶和黑暗的毫不妥协。情感认识不要求少年使用任何特殊的感情表现手段。它应该反映在心灵深处,它的力量就在这里。
对世界观的思想、真理、原则的敏感性只有通过体验它们的伟大、智慧和美才能产生。在少年时期,一个人在精神生活中积极的表达观点和信念所起的作用特别大。为了充实精神生活,为了树立乐观的世界观,培养对世界的乐观看法并树立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重要的是让少年感到仿佛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正在与某种对立的东西发生冲突。
这种对抗就好像是一种新的情感迸发的燃料,也是个人对真理、公正、伟大、世界观真理的美作出最鲜明评价的动力。我们一直关心少年们在劳动中的世界观表现,力图使劳动对于少年来说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是表达对真理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为了表现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难,障碍就是一种反作用力。例如,少年知道,可以在一年内把板结的黏土变成可以结果实的肥沃土壤——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创造一个促进有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做完这项工作后,少年不单单是确认了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他还为科学、为人的认识、为自身而确立一种自豪感。这就是使人的道德力量得到锻炼的那种精神斗争。因此,没有情感教育,真正的道德教育就是不可能的。
道德和政治思想概括成千上万的现象、事件和人的激情。就其性质而言,道德和政治思想具有强大的情感根基,通过适当的教育,这些情感根基可以化为人的行为、关注和担忧等一些活生生的枝干。但是,这种根基需要一定的环境。为了使它复活并长出萌芽,需要去体验和感受思想,这意味着需要与本身进行对比。如果在少年的生活中对人们有着个人的态度:为了懂得道德,需要喜爱一个人,同时需要去痛恨那些使人受到屈辱的一切现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身上才能产生、加强并发展对思想的深刻的个人情感态度。
当少年认识世界后,作为一个积极的、有效的因素进入其中时,对道德真理、思想、原则情感敏感性才能成为现实。要用智慧和心灵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意味着要在现实的、具体的表现中,即在和具体的人的关系中,在偏好和行动中,以及在观点和命运的冲突中来理解道德真理、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
少年时期道德面貌的形成主要由这个思想来决定的:即凡是有益于共产主义斗争的一切都是道德的。把这个伟大的道德思想,同时也是政治思想灌输到少年的心灵中,这意味着把少年领进公民生活的世界中,使他获得服务于祖国和社会的公民的欢乐。我们始终认为,学校的崇高教育使命在于,使欢乐、自豪和负责任这样的公民感能成为少年精神生活中主导的感情和最强烈的感情。当这些感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少年在自己的活动中看到了公民的目的性。
我们也非常重视这样一些思想认识:要为人们做好事,要理解和感受那个与你一起生活的人的欢乐和痛苦,要倾注自己的一部分心血,不能容忍冷漠无情,痛恨那些贬低人的尊严的行为,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培养对这个思想的情感敏感性,这并不意味着要无休止地重复它,以便在认识和记忆中巩固这一思想。一个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将这种思想化作一种逻辑判断,但如果他对别人做好事并从中感受到高尚的感情,那么他就会用智慧和心灵来理解道德思想。少年具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越是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在意,就越是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感兴趣,他的心灵对教师所说的话、对道德教育、对道德思想的口头表达的敏锐性和感受就越细腻。用智慧和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是形成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前提。道德冷漠植根于情感冷漠。
培养感情并不意味着去谈论感情或学习体验它。康·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多次谈道:“感情是不能惩罚的。”教育中的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一般来说是不被允许的,而且它们在培养情感素养时则尤其有害。有这样一种刻板的模式:我给你讲什么,你就要理解什么;我想在你的心灵中树立什么,你就要感受什么,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好人。如果教师相信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和教育力量,那么崇高的话语在少年的意识中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感情是需要引导的,为了形成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所必需的感情,需要启发和激发感情,而为此必须要具备产生情感的环境。
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学技巧,是教师素养的本质。如果不培养对周围世界的细腻的情感和审美视野,你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说发生在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周围的许多事情,从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造成这些损失的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养成、也没有发展出对世界的情感和审美视野。这不是某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它只能通过生活获得、领会、养成、完善并变得理智起来。
如果我们谈论教学经验,以及作为其来源的工作年限,那么我首先将情感和审美视野的细致之处,主要是人归入到这个概念中。教师之所以能成为儿童和青年的指导者,是因为他细致而又敏感地用智慧和心灵来认识世界。在少年的教育工作中,这种品质具有特殊的意义。少年的视野在无限制地扩展,他的智慧具有认知概括真理并对其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看到的是远离他的事情,而往往没有注意到眼前有什么。在发展和深化少年时期的本性和少年的社会地位所需的东西时,教师必须同时培养他用智慧和心灵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