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观点与信念的统一
在担任五年级教学工作的前一年内,我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开始为大幅度改变教学做法做准备。除了我之外,还会有8位老师到这个年级任教,而这要求班主任要多加关注,首先是关注教育观点和信念的统一。
我教语文、俄语和历史,我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教学和培养统一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班主任(辅导员)应尽可能教授那些从学生开始学习到毕业一直在学的科目。
作为班主任或校长,我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要使教师们在培养和教育的重大问题上有统一的观点和信念。观点的统一能保障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任何一个老师都不能全面地(然后是抽象地)体现出所有优点。每个人都有某一方面的优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活力,更善于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比别人更鲜明、更充分地表现与绽放自己。每个教育工作者恰恰是在以自己的个性发挥所长这个方面,对为少年施加影响这一复杂过程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统一整体的一部分,这个统一整体就是智力素养、道德素养、美学素养、身体素养、心理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来源。
我们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在工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一位教学者,也是一位培养者。由于老师和少年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所以,教学过程不能归结为知识的传递,而是多方面的关系的一种表现。智力、道德、美感和社会政治方面的共同兴趣把我们每位教师与少年们联系在一起。课堂——是点燃少年的求知欲和道德信念之火炬的第一束火花。
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施加个人的影响,让少年对什么感兴趣,爱好什么,激励他,激发他的独特个性。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是教育智慧的抽象化身,而应该是活生生的人,不仅能帮助少年了解世界,而且了解自身。重要的是,少年把我们看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我们才有权对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智慧过人、精神丰富且慷慨大度的人更能使少年好奇,使他入迷,更强烈地激发他积极向上。我们的学生身上沉睡着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语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正在田间和车床边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具有能工巧匠的天赋。只有当每个少年从老师那得到那个“活水”时,他们的这些才智才会发挥出来,缺乏“活水”,才智就会枯萎、衰退。智慧要用智慧培养,良知要由良知教育,对祖国忠诚就要以实际行动服务祖国。
多年来,我认识很多值得我们学生托付命运的老师。他们聪明、诚实,热爱孩子、科学和书籍。对知识和认知的渴望——这股强大的力量使我们所有人亲近并团结到一个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像个学生,每个人在智力生活领域都有某种爱好:奥·皮西缅娜亚精通法语和德语,自学过英语和拉丁语;玛·利萨克有一个设想,他认为从五年级起必须学习代数,他编写了算术习题集;阿·菲利波夫编写了五年级物理基础入门大纲,并确信,学习这门课程将为儿童的智力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他还编写了物理课外作业的大纲;奥·斯捷潘诺娃研究了土壤中的生化过程,进行了有趣的实验;在她教过的每个班中,都有两三个孩子受到她的影响立志献身于农业劳动;玛·瑟罗瓦特卡研究边疆区的自然资源,绘制了好几幅区域地图:阿·伏洛希罗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他的信念,即人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指尖上,劳动不仅能培育实践技巧和习惯,而且还培养勤学好问的创造性智慧;格·扎伊采夫着迷于怎样把绘画和培养思维素养统一起来;斯·叶夫列缅科认为在他的课上最主要的是培养音乐素养,他制定了一个欣赏音乐作品的大纲。
3.我们认为,只有在集体和个人丰富的智力生活背景下进行学习,才有可能实现全面的智力教育。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少年期智育中的飞跃和本质上的新阶段,不仅表现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某种过渡(过渡这个概念是假定的,因为婴幼儿也有抽象思维因素,少年亦保留着形象思维因素),而且表现为少年们在智力生活中的自我确认:通过正确的培养,他感到把自己的智力财富奉献给别人的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同时他也有从别人那里获得这类财富的需求。课堂教学,课堂上获得的基础科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的脑力劳动素质培养,这一切在智育中都非常重要,但它们只是多层次智力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集体中应该经常跳动着好钻研的思想脉搏,跳动着探索科学,渴望解决有趣且迷人的问题及掌握书本知识的脉搏。
老师乃是集体智力生活的源泉、灯塔和第一个动因。教师的知识、思想、兴趣的丰富和博学多才的程度决定了智力生活能否存在这个事实本身。老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而言是事物和现象世界的开拓者,对少年而言,则是观念的开拓者。
少年精神追求的纯洁、高尚和无私,他在自我肯定期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师生间亲密和富有人情味的关系取决于集体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巨大不幸——是心灵的空虚,其中包括轻率地消磨时光,冷漠无情地对待长辈,甚至去犯罪。为预防此类不幸的主要手段,就要使一个人在少年期了解智力生活的丰富、美好和完善。知识能使心灵变得高尚,不仅因为真理的内容(苏联中小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就是以真理为基础的),而且也取决于一个事实,即在我们社会中知识能抬高一个人的价值。
4.我们相信,自然界中的每一个正常人都能分享智力财富,都能分享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在课堂上,无论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多么完善,都不能保障十全十美的教育。对于在课堂上掌握科学基础知识都非常困难的人,就更不能让他的智力生活只局限于基础知识。只有当一个人学到比要求他知道的更多的知识时,他才会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预防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落后,对知识、科学、书籍和学校都漠不关心),不是无休止地鞭策和拯救成绩不好的学生,而是要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引导到集体的丰富智力生活世界中。一些少年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不正常现象,这使这些涉世不深的人有理由具有一种痛苦的想法:我不擅长做任何事情,我怎么都学不好,我理解不了别人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在自我确认的年纪发现了这样残酷的真相,那么悲剧就会降临到他头上。他就会失去对善的信念。他感受不到集体对他的良好影响,因为在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存在真正的集体了。他变得孤僻、多疑、多刺,如果他还不断受到指责(你太懒惰,你无所事事),他会变得残酷,并且真的就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变成堕落的人了。看书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而不是快乐的源泉。
少年的心灵空虚,这是个很大的不幸。
5.我们确认,少年期的智力培养和教学与童年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向少年展示的不仅是自然和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还指出了少年自身的情况。这不仅意味着在课堂上要培养心理素养,还要指出培养脑力劳动的性质及发展方向。通过了解世界,少年学会了解自身。通过学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少年应该确定一个信念,他的进步不仅因为他学到了某种新东西,还因为他变得更聪明了。在少年在学习任何东西时都应该看到思想斗争,并始终在这场斗争中具有坚定的立场和个人见解。
我记得在开学前夕与五年级老师的一次谈话。我们在畅想我们学生的未来。我们教师当中几乎没有谁能活到2000年,而学生们将在其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迎来21世纪。他们将成为世界的主人——工程师,农学家,医生,教育工作者,建设者。但首先,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者和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头脑睿智、品德高尚,具有勇敢的心和灵巧的手的人。在他们的面前将有几十年的创造性工作要做。在这期间科学的发展会大踏步前进。如果以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那年的知识水平作为一个单位,那么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精神财富中增加五到六个单位——否则他们将会落后于生活,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生活越来越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精神生活,也就是不可能有劳动的生活、创造性的生活。相应地,我们必须培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见得每天都要规定,留多少家庭作业才合适。我们将从合理的劳动标准出发,永远不要忘记充实集体的智力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少年身上找到他们的爱好和天赋。我们将在吸引年轻的头脑和心灵方面开展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