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与信念

世界观与信念

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都以某种方式涉及世界观。某些真理和规律,如数学概论,看起来似乎远离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但它们在形成科学信念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通过学习这些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它们正确性,人们会作出自我肯定,感觉到自己的积极力量。数学用真理培养人,因为真理要在劳动中认识,多年的学校工作可以证实这一点。

一个人的世界观,这是他对真理、规律、事实、现象、规则、概括和思想的个人态度。培养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让老师深入体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工作就是从他如何培养世界观开始的。

在少年期,一个人要努力理解和概括很多事物。世界观的形成开始于思维的一个阶段,当人上升到这个阶段后,他似乎在观察周围的世界,同时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我们认为教育的一个任务是帮助少年在他的脑力工作和学习中把自己提升到世界观水平。决不允许盲目记忆、机械记忆,这一点非常重要。填鸭式地灌输知识不仅是智力的大敌,而且是道德的大敌。在盲目记忆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会逐渐消失不见。

从五年级开始系统学习有关自然、社会与人的基础科学知识。我们希望教育的这三个要素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少年的头脑中创造出周围世界的图景,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世界,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对自身的看法。我要强调的是,教育三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缺乏关于人的知识,教育将是不完整的,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重视心理素养的原因。

少年如果缺乏基本的、该年龄段易于理解的宇宙知识,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世界。从五年级到中学教育结束,我主持了一系列关于宇宙的座谈:讲了地球和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时空中的无限世界。这些交流结束后,我就在毕业班开设了天文学基础原理课程。

在我看来,心理素养基础和宇宙知识基础统一由一个教育工作者即班主任来讲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学上的统一可以使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在认识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这种统一也是形成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的本质。在揭示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原理时,我们,即生物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数学老师和自然地理教师,都设法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把自然界作为少年们认识世界和做出个性自我肯定的广阔领域。

弗·恩格斯称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1]。这种思想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的源泉。在实现这些想法时,我们力求通过认识自然界及掌握辩证思维,确认人的伟大作用。

乐观的世界观是个人精神世界丰满的基础,没有它,不可能实现丰富多彩的集体精神生活,不可能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书籍、学校与老师的热爱。我们教师只有在少年心中提升人的形象,通过认识世界激发出少年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我们自身的知识在他们眼中不是按顺序发放的一份学习材料,而是我们慷慨分享的精神财富。

为了认识和洞察世界的奥秘以提高人的价值,必须具备伊·乌里扬诺夫在自己的信件和报告中反复提醒的一个条件:教师需要知道的东西要比他能给予学生的多出10到20倍。这样的教师在奉献知识时,只要分享自己知识财富中的一小部分,就能让关于世界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在聆听绿叶复杂的生化过程时,少年不仅认识到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认识为转移的,而且还了解到人类为洞悉大自然奥秘所做的努力。如果一个老师能够觉察到,他需要说哪些话,才能使学生亲眼见识到认识世界对自己的提高作用,才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并激励他永远追求认识真理,那么,这样的老师在知识的宝库中找到的,正是那种明显体现出人的伟大的光辉形象和思想。

于是,在讲述绿叶是有机物质的实验室、地球上的生命之源时,奥·斯捷潘诺娃老师在少年心目中树立了科·季米里亚捷夫的形象,他为了造福人类而热情迸发、忘我劳动,他在劳动的激情中不仅看到了肥沃的土地,也看到了被基本需求压抑着的贫苦农民,不仅看到了灿烂的阳光,看到了大气层和太阳内核中发生的宏伟进程,也看到了无数在显微镜下才可见的细胞。

当一个人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好奇地想了解世界,试图概括许多事实、事物和现象,这种竭力想把知识为人所掌握的努力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教育和培养的结合。少年拥有自己参与人类的智慧活动的感受和体验,投身于想知道一切的无法遏止的激情中去。自然界为他打开一个表现创造力的无限领域。我们一直设法使认识的过程成为获取知识本身。在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数学课、地理课上,在关于宇宙的交谈中,少年担任积极研究者的角色,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性学习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缺乏智力展示,思想不集中,个人和集体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进行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也是不可能进行的。获取知识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人不仅要认识某种现象,而且也要证明某种现象。在肯定真理之时,人也在肯定自己。

有一种情况特别适合用研究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就是掌握知识过程的特点,这体现在从具体事物明显过渡到表达普遍规律的抽象真理中。在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课上通常会发生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现象。我们每个教师都认识到,启发学生的天赋及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热爱的艺术,就是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获取者,成为事物、事实和现象的研究者。

在课堂或课外时间,我们的学生要完成作业,这些作业似乎使他们有机会发现真理,从观察中得出概括性结论。我们设想的智力培养,包括形成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信念,不是靠轮番进行分散的课堂教学,使许多小真理的总和相加产生出大真理来,而是将其变成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漫长的过程。我们确信,若要使少年对课堂感兴趣,就要使课堂在少年的意识中联结成一条认识世界的路径,并且使研究成为联结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给少年布置了一个长期的探索任务。有一些研究是进行观察,另一些作业是人对现象的主动干预。例如,生物课的作业为:

1.观察各种植物开花和结果情况,请试着得出如下结论,即果实的属性取决于植物的生长条件及其繁殖特性。

2.在施用有机和矿物肥料时,请观察各类作物的生长和成熟的速度。请得出结论,即出穗和谷粒的大小依赖于施肥。

物理老师给五年级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观察自然现象和劳动过程。我们认为,这些观察也是在积累问题,它们包括,让少年在观察时思考因果关系的实质,并感受周围有多少问题。例如,学生们观察到花岗岩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在农场、打谷场、机械工场看到,一个机械运动怎样转换成另一种机械运动。也布置过这样的作业:描述我们在生产场合看到的从一种能量转化到另一种能量的所有能量转化过程。少年们记笔记、画草图。观察的越多,发现不懂的却有趣的事情就越多。观察记录本上点缀着很多问号。观察是不可替代的思想的源泉。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家庭作业应该与以脑力劳动著称的课堂作业有所不同。需要不断地积累才能认识许多事实和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思考——这种脑力劳动应该首先当作家庭作业来完成。

学生的年龄越大,其抽象思维能力越强,那种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在此期间,他们不仅在认识原理,而且还捍卫并证明这种原理。在我们看来,个人信念的最细致磨炼正始于此。我们仔细地观察着每个学生。我们非常关注的是,在个别男孩和女孩的精神生活中显露出某种个性的缺失: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不讲原则,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喜欢阿谀奉承。孩提阶段的无个性比成年人的思想无原则更好解决。

我们力求将学习与培养结合起来,以便每个少年都能捍卫并证明科学唯物主义真理的正确性。把科学真理化身为活生生的激情、焦虑、争论——这就是世界观形成、个性自我肯定的基础。我们认为,教育、教学智慧就是为了使每一个少年成为为争取科学真理的胜利而奋斗的战士。为科学真理的胜利而进行的精神斗争是少年期教育的实质。

萨沙是一个沉默的女孩,她似乎比较克制自己,不会过分坦率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担心的是,女孩缺乏热情,就不愿捍卫自己的信念。她母亲病得很重。几年来,她的父亲像照料小孩子一样服侍着病人……于是有一天萨沙听到:“要是一个人生了病,就没有人需要他了;可能,这就是生活的规律;为他人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人,只活在书本里。”这些话是一个年轻人在与萨沙谈话时说出来的,无论女孩的父亲,还是女孩的母亲,他都不认识。萨沙反驳他:“有这样的人。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当萨沙还在读小学时,我就怎么坚定她的信念问题思考了很多。但是她的视野在那些年还不够开阔,她还不能概括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当时还有一种情况也加深了这个敏感心灵的孤独感,当时她预感到母亲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现在女孩知道的东西多了,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现象的本质;有可能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念了。我们委托萨沙担任了实验员,在生物角当生物老师的助手。奥·斯捷潘诺娃成功激发了女孩对实验的兴趣。萨沙准备好了培育植物的土壤。女孩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她用自己的工作证明了,在她所创造的环境中与像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一样,开始了生化过程:有机物被创造出来了。女孩充满悲伤而又有些惶惑的眼睛中燃起了充满生机的思想之火。女孩自豪地向她的朋友们展示了她培植的那块田地,田里长着吐穗的小麦。当一个人意识到他能用知识、头脑和意志影响生命,是多么令人振奋!萨沙希望了解更多,搞清楚不懂的事情:有益的微生物是如何创造对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的。她懂得的事情越来越多,超出了基础科学大纲的范围。她开始兴致勃勃地阅读科普书籍。在自然园地工作的两年内,女孩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她不再默默同意她所听到的一切。她对同志之间的道德关系有了自己的看法。她经常为自己的信念争论和辩护。

积极认识自然和劳动对形成少年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很难估量的作用。研究动植物界现象不仅是培养少年热爱、爱好和志愿从事农业劳动的手段。并不是每个人都将成为农民、牧民、农艺师,而在自然界工作对每个少年而言却是必要的——首先对发展世界观、提高少年对自身的评价、自己尊重自己必不可少。

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非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的机械叠加,而是把用双手创造世界和用智慧创造世界统一起来。自然界(学校试验地、温室、农场)中的劳动是一个人自我表达的重要来源,缺少了它就不能谈及世界观的形成。这主要是一种思想上的、社会上的自我表现——在为别人而劳动的过程中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在大自然中劳动,经常发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不断转换,这也是形成抽象思维的源泉。绿叶、根、土壤、腐殖质、水这些人们随处可见的事物,看起来都是简单又熟悉的,但我们就是在这些东西中融入了睿智的世界观真理的涓涓细流;也恰恰是这些东西表明了世界观真理是在劳动中被认识到的,它为一个人认识自然界提供了所需要的那种个人情感、智力、意志和道德范畴。

我们设法把野外的劳动安排得细致、琐碎,这是十分复杂、精确和动脑的操作。如果一个人用双手培养智慧或用智慧来指挥双手,他在这方面表现得越明显,那么,他就越深刻地体验到世界观真理,他就对他所学到的东西越容易接受。只有当一种思想充满了激情之时,世界观信念才会成为个人的精神需求。冷酷的心不能负载崇高情感、志向和理想。我们给学生布置研究自然的作业时,目的就是用世界观真理震惊年轻人的想象力,使他们惊讶于这些真理的来源竟然是他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那些简单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走过由具体事实到伟大世界观真理的道路,他就不会有正确的科学唯物主义的信念,他可以很容易地就改变观点。为了防止精神和思想上的无原则,我们十分注意学校里进行的所有智力活动的充实内容和充分价值。生物角(后来是自然专用教室)、绿色实验室、温室、绿色房子、果园、葡萄园、工场、物理专用教室、化学专用教室等地方首先成为启发求知欲的发源地。我们创建了一个中心,那里有哪些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最简单的东西,它们会把学生引导到重要的世界观真理上去。这间屋子是学生们的“知识源泉室”。

社会观在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正确的智力和公民教育,极大激发了少年对诸多世界观问题的兴趣,诸如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人民与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善与恶的斗争、正义与不公、荣誉与耻辱从人类历史及现状两个方面可以看到社会进步与道德提高;人类幸福的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形成。一代新人的培养。要使少年用智慧理解这些思想并引起少年们的兴趣,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具有特殊性质的智力关系。教授历史、宪法、社会研究、文学的老师都要成为培养者,这不仅意味着要揭示真理,而且还要直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触摸学生的内心,并对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作出反应,要使学生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者。

我非常担心,许多学校把历史和文学学习变成了烦琐的死记硬背,这让学生感到厌恶;学生们觉得老师教授的概念很抽象。作为培养者与被培养者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活泼、热情、直接的交流。许多人物的名字和所处的历史时期像雪崩一样倾泻到学生的记忆中,与此同时它们也关闭了世界观真理的通道,剥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我把每一堂历史课与文学课首先看作是与学生们的对话,关注其思想和心灵。如果我不了解我每个学生的心灵,我就无法备课。例如,在准备讲述斯巴达人在温泉关会战中的英勇故事时,讲述乔尔丹诺·布鲁诺、伊万·苏萨宁或永垂不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者时,如果我没有感受到科利亚和萨什卡,托利亚和尼娜、彼得里克和瓦利亚他们这几天心里发生了什么事,我就不会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课堂是对年轻人心灵的呼唤:不要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也不要做一个对所讲事件持不偏不倚纯客观态度的见证者。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你们正处于历史进程中——正在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在我们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年代,伊万·苏萨宁和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设法做到了一个真正爱国者需要做的事情。幸福就是要成为生活的积极创造者。每个人只要有这样的愿望和毅力,有创造的激情,都能成为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人物。

非常重要的是,不要让那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规律在年轻的头脑中产生这样的想法:一切听任自然,人只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海中力不从心的一滴水。这是少年精神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需要让学生的心灵和理智理解历史事件的客观规律性这一真理,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中概括出来的那些真理,是人类经受苦难后才认识的真理。只有当少年们的心灵体验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激情,这种激情已经变成现实生活的美、变成为社会正义而奋斗的战士们的功绩,只有到那个时候,少年们才能把我的话听到心里去。我力求使每一个少年都能清楚地确定自己的立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共产主义建设者——是人民的儿子,就倍感喜悦和自豪,与社会不公正现象势不两立。在课堂上讲到斯巴达克时,我对这些日子里折磨着托利亚的艰难体验(母亲降低自己的人格,人们都说:她不在乎把自己的命运与谁拴在一起)只字未提,但我在课堂上讲的故事恰恰是想要让他受到启发。我力求用斯巴达克的崇高思想来激励托利亚,斯巴达克觉得为自由战死比当奴隶受苦更好。我在思考斯巴达克的同时,希望这位少年能在我讲的故事的字里行间读出一种呼吁: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男子汉,要勇于对母亲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些话肯定能阻止她做出轻率行为!每当我谈到那些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上非常勇敢的人时,年轻人就一次次地听到了这种呼吁。即使在生物角工作时,托利亚也感受到了自豪感,因为他在生物角不仅了解了世界,而且也证明了人具有一种创造力。我们运用共同努力,成功使男孩对母亲说出了唤起她自尊感的话,迫使她考虑人们和她的儿子对她的看法。

我非常重视人与社会的问题。我告诉少年们,为了赢得自由,人类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作了千百年的斗争。没有这种斗争,个人的幸福是不可能的。但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况完全不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社会是一种和谐的统一力量。我希望少年们用一种与祖国发展、繁荣和强盛息息相关的公民眼光来看待自己祖国的生活。

用公民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决定教育和培养能否统一起来的问题之一。在所有学习我们祖国的过去和现在的每堂课上,我力求激发出下列情感:祖国就是我的家;祖国的幸福就是我个人的幸福,它在经受严峻考验的时期所遭遇的苦难就是我的苦难。在我们祖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光辉灿烂、英勇奋斗的篇章,这些篇章使我们的人民变得伟大。我激发学生为祖国光辉灿烂、英勇奋斗的历史而感到自豪,在这些年轻公民的心目中确立了继承祖先荣耀与荣誉的思想。但祖国的历史上也有黑暗、沉重的记载,我力求使这些记载能够在年轻人的心中唤起痛苦之情。

通过艺术手段来认识世界,这在智力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文学课上,发挥作用的是思想的强大同盟者——那种对周围世界现象的体验与情感理解。文学即人学,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肯定的最细腻的手段之一。如果一个人的好奇目光不关注自身,如果一个人不能从道德-审美标准的角度评价自己,文学就不再是一种教育力量。

这种以道德-审美标准对自己的评价不应该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某种鞭挞或是“把心灵翻个底朝天”,也不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而是要在一个人身上感受到美感,是要与一切令人厌恶的、贬低人格的东西毫不妥协。在文学课上,在分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素养,要讲得恰到好处。在这里,“有意卖弄”不仅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素养,而且也降低了学生的品格。文学教学的世界观意义在于提高少年的品格,帮助他肯定自身的道德美,使他达到我所赞扬的精神美的高度。一个少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应该尊重自己。没有自尊心就谈不上人的素养,也就谈不上与一切贬低人的品格的做法势不两立。

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通常不可能形成个人信念的话,那么文学课上的冷漠与冷酷的心灵表明智力还处于沉睡状态;思想只在意识的表面爬行,因为真理还没有被心灵所接受,因为心脏还没有给大脑发送这样的信号:请想一下,这关乎你自己!不能凭借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评判学生的观点和信念(假如可以通过背诵真理来形成世界观的话,那教育将会变成非常容易的事情)。此外,也不可能从文学课上学生的回答中得出关于世界观的结论。我时时刻刻记得一个重要的真理:学习文学完全不是为了让一个人毕业几年后再去复习他所学到的东西。生活随时随地在给人安排考试,人需要通过他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活动来经受住考验。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形成道德、修养和美感。当我看到一个少年被艺术形象所激动、所震撼,当我看到他聆听作品朗诵时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命运——对我来说,这比要求少年对问题准确作答要重要得多。也许,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夸张,但这个想法已经困扰了我30年:有时候在读完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就向学生提问是不妥当的,就像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要求他们讲述听过的内容一样。

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培养高尚的情感素养,使世界观的真理能为个人所掌握。道德所涉及的广阔领域应该适应情感所涉及的广泛范围。我力求使少年们在艺术语言的影响下体验到各种丰富的情感——从对祖国、自由、和平、社会主义的敌人的无比痛恨到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亲切的温柔、衷心的感动和细腻的同情。我评判学生的世界观不是根据他们谈论“别任草地”和“卡特琳娜”的方式,而是根据儿女们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孙子孙女们是怎样对待爷爷奶奶的,男孩是怎样对待女孩的。生活不仅是衡量知识真理的最好准则,也是衡量信念是否坚定,思想和情感是否协调一致的最好标准。

言语素养在智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并不是在直接下结论:丰富的话语代表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发达的言语美感表现着高级的道德素养。言语素养只有同道德情感素养、关系素养和行为素养保持和谐统一时才能参与世界观的形成。但是话语本身影响着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我们说:人是具有天赋才能的生物,那么这指的是人具有积极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言语素养,人就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

话语成为丰富人们之间关系素养越来越必要的手段。如果学生对话语最细腻的差别不敏感,就会感受不到那些常常影响人心灵的细腻手段,而世界观正是通过这些影响得到磨炼的。假如我们的学生对话语不敏感,他们就不能听出我们针对他们的智慧和心灵所说的深层含义。人体能敏锐感知细腻话语的器官是眼睛和耳朵,缺少了它们就不能观察世界、理解别人的心灵。也许,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少年,他冷漠地听您讲话,您在他的眼中看不到思想,你感到震惊和困惑:“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个少年听到我说的话了吗?他是否感受到这个词语中蕴含的精神?”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它迫使人思考教育的本质。要知道,我们是用话语,并且只能用话语来教育人。其他剩下的一切——练习、习惯、劳动——也都要通过话语。从情感和智力方面感知语言——这是教育的一块处女地。这个问题将在“情感教育和美育”专章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