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坚定性
季娜的遭遇很不简单。她的母亲不想生下她,为了让自己早产或者生一个死胎她想尽了一切办法。女孩出生时很健康,但是容貌有点缺陷——额头扁平……即使在季娜出生后,母亲还是想摆脱她:她把季娜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很长时间不去喂她。多亏了一个幸福的偶然事件才侥幸挽救了这个女孩的生命。从此以后,母亲产生了怜爱女儿的感情。她一想到自己曾对这个孩子那么狠心,就感到很痛苦。于是,母亲经常为孩子哭泣,为她的健康担心,而女孩子却长得很结实、很健康。
当季娜成为一名学生后,很少有人注意到她扁平的额头。女孩在头上系一条头巾,这个缺陷就看不出来了。“蓝蓝的眼睛,淡淡的辫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美人,”我们教师都这样认为。
季娜是一个聪明、好问的女孩,她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容易相信别人,这些特点使她在集体中脱颖而出。她把同学们的欢乐和痛苦铭记在心。要是有谁生病了,没来上学,她会很焦急,感到不安,要去探望病人。情感上的敏锐和易受感动——这些精神特征有时会减轻,但有时也会加重教育工作的困难。当领悟了这一点后,道德真理会在敏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很快便成为敏感心灵的信念。但与此同时,一个敏感的、易受感动的心灵对真理的感受也非常强烈,因为领悟这些真理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在10岁的时候,季娜敏感的心灵第一次显示出童年期那次真正的不幸使她受到的影响……一天早晨,离上课时间还很早,季娜的母亲来找我,她惊慌不安,满脸泪痕。
“我该怎么办?季娜整晚都没睡。从傍晚开始她就陷入沉思中。她睁着眼睛躺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睡着了,但女儿的哭声把我吵醒。她久久地没有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问我,‘妈妈,难道我们大家都会死么?包括您和我,还有所有人?……’我该对她说什么呢?我尽我所能安慰她,但她总是哭。后来总算平静了一点,但一分钟都没有睡。”
根据经验我知道,关于人必将死亡的这个想法会使敏感、情感易受影响的心灵感到震惊,但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像季娜那样深刻的感受。这个女孩变得沉默、孤僻。周围发生的事情似乎都与她无关,她深深陷入自己的想法中。有时,她在听老师讲课,起初好像正在仔细思考所学的内容,过一会她的目光就被吸引到空中的某个地方,眼含泪水。如果我们看向她,她就会哆嗦一下,好像从深度睡眠中惊醒一样。
高尔基曾经说过:对死亡的恐惧会把一个人赶到信仰的监狱中[8]。这种恐惧束缚了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并能一辈子在道德面貌和思维上留下印记。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季娜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希望乐观主义的世界观能成为一个棱镜,使小女孩透过这个棱镜看到大自然、人和自己。幸福——首先是一种乐观主义,是对光明未来的信心,是创造性的劳动,是感受满足人类最高需求——对人的需求——的欢乐。少年还未学会畅想未来时,他的幸福——是今天的欢乐,是充实的精神生活,是为创造人们今天的欢乐而贡献出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我努力使季娜的生活充满幸福,她脑子里关于死亡的惶恐不安的念头渐渐消失了,季娜变得像以前一样朝气蓬勃。
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我所担心却又在预料之中的新危机。女性意识觉醒的时期到了,小女孩感觉到她的美丽有缺陷……这个想法给她带来了痛苦。感觉到自身缺陷的季娜非常吃惊。母亲已经猜到了女儿的心事,但她不敢说一个字,怕加深她的痛苦。季娜对同学们的每一句话都感受强烈、过分敏感,从女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捕捉到她们对自己容貌的议论。这更加深了她的痛苦。如何治愈敏感心灵上的伤口呢?不能直接与季娜谈论她痛苦的原因,这将使她更加孤僻。但是,无论怎样想避免这些打击人的话给她带来的伤痛,到了一定时候,不得不在与女孩谈话时说出它们。但是,只有当女孩自己准备好面对这件事情,将她的痛苦讲出来的时候才能谈到它们。我们必须耐心等待她开诚布公地谈,但同时考虑可以做点什么,鼓励她把痛苦坦率地说出来。
当我还在考虑这一切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春天温暖的傍晚,季娜会去河岸边,坐在岩石上,默默地凝视着水面。有一天,当天色暗淡的时候,女孩觉得有人站在她身后。她回头一看,看见了一个美丽的、穿着节日服装的中年妇女。这个女人温柔地、亲切地看着她,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季娜感觉很愉快。她认出来站在面前的是玛丽亚,她是基督教福音浸礼会一个传教士的妻子。
这次相遇之后发生的事情,我是在季娜面临极大危机之时才得知的。我不准备逐字逐句地复述她讲的事情——这简直是一部完整的小说,我只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事情始末和季娜感受到的心慌意乱。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严酷的教训:个人幸福,精神充实的个人幸福——这是一颗珍贵的宝石,在它灿烂的光辉照耀下,共产主义理想的一切表现:科学唯物主义的真理、伟大的社会目标、社会的善良和安宁,都成为人们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个人的幸福,没有个人深刻的欢乐,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世界观。幸福、理想、世界观——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这不是书本中研究的哲学,而是心脏生机勃勃的跳动,是活生生的人的渴望。
第二天临近傍晚,季娜再次来到河边,并且玛丽亚也再次在同一时间来了。这一次,她走近女孩跟前,坐在她旁边,用手碰了下她的肩膀,又像昨天那样温柔地看着季娜的眼睛。
“我看得出来,你不幸福,”玛丽亚说道,“而且你非常不幸,以至于你想离开这个世界……”
季娜想进行反驳,可玛丽亚温柔地、轻声细语地继续说:
“你什么都不用说。上帝已经知道你要说什么:‘大婶,这与你无关’。你错了,孩子。这和我有关系,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们大家都会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匆匆过客,我们永久的家是在那里,在天上。但是,没有上帝的召唤,上帝不允许你提前去他那。他知道你什么时候该去,到那时候他会召唤你。还有我,还有在这个世界上漂泊的每个人。在那里可以永生,我的孩子。你的灵魂像云一样纯洁无瑕。你的灵魂是多么美好啊,而肉体只是罪恶的贪欲和诱惑的临时庇护所。不要让爱美的思想困扰你——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是一些真正的人。你来听一听我们在谈些什么。我们喜爱歌曲,也喜爱音乐。在我们这里,你一定会找到你在等待的东西——真正的善良、真理和安宁。”
季娜听着,仔细思考着玛利亚所说的每一句话。她不止一次地听到并读到,所有的宗教故事都是骗人的,但现在她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忘记了。她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眼睛燃烧着虔诚的信仰之火。大概,这个女人感到很幸福,可能,她觉得幸福是因为她相信自己所讲的那个道理。这个全心全意由衷希望你幸福的人,难道会是一个坏人吗?
玛丽亚的话之所以让季娜激动不已,是因为这些话对她的疑问进行了回答,而且这个回答恰恰是她想要的答案,是她心灵深处一直在期待的答案。是的,她确实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比自身的缺陷更糟糕的事情,于是她就想死。当她从这个女人的口中听到一个永生而美丽的灵魂时,这些话在她看来不再是宗教神话。也许,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还隐隐有这个是欺骗的想法,但在绝望的时刻,她希望这是真理。在艰难的时刻,人会自己编造真理的幻想,他想要相信自己编造的幻想。也许,人就是这样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了上帝。
季娜到“真正的人们”那去了。在那一天,教徒们聚集在一起祷告,庆贺他们教会中的一件喜事:一个20岁的姑娘嫁给了一位40岁的鳏夫。大量的印象不断地向季娜涌来,这使她惊呆了。令她惊讶的是,教徒们有一个出色的合唱团。更令她惊讶的是,“宗教”歌曲是用季娜非常熟悉的“世俗的”乌克兰民歌的曲调来唱的。亲切的旋律抓住了她的心,让她激动不已,这种旋律赋予歌词某种特殊的含义。
玛丽亚送季娜回家,提醒她在两天后是礼拜六的祷告。到了星期六,季娜又来到了这个“神圣的教堂”——教徒们这样来称呼这个普通的乌克兰农舍。这一次,她认真地倾听了神父的布道。神父用平静、温和、慈父般的语调教诲大家:“我们所有人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我们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一分钟后会发生什么。这些事只有上帝知道,所以要相信他的威力。”
神父说,现在由他们教会的骄傲,即传教士来发言。传教士的话把季娜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话里充满了崇高的灵感和真诚的信仰,这使女孩觉得她的心脏跳得更快了。但随后怀疑悄悄进入她的脑海里,为什么玛丽亚、传教士和神父都强调一件事:要不假思索地去信仰,要用心而不是理智去信仰,不要对你的心向你诉说的一切用思想加以判断;上帝是看不到、摸不着、不能通过思维来认识的;凡人只能通过灵魂来感受上帝的存在,并且只能信仰、信仰、再信仰……这里再次提到了与玛利亚所说的话中一样的千篇一律的观点:我们看到的周围的一切只是一场梦,我们是这个世界的过客,真正属于我们的地方在那里,在那个永恒的法官身旁。你可以工作、吃饭、睡觉、享受阳光、生儿育女,但每时每刻你都应当准备结束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旅行。上帝越早召唤你,你就会越幸福。
季娜觉得,她的身体变得麻木了,头脑里一片混乱。难道这就是她要寻找的东西?有那么一瞬间,关于灵魂的永恒之美的想法就像一道耀眼的闪电一样,在她面前闪闪发光,而得出的结论是,不许你去思考,不许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什么是永恒之美,什么是灵魂。她低声问玛丽亚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但玛丽亚用那样严厉、愤怒的眼神看着她,以至于小姑娘被吓了一大跳:这还是那个美丽、温柔的女人吗?而玛丽亚推了下她,生气地低语:“用心去信仰,用心,不要用思想去判断。除了天国之外,还有地狱的折磨。上帝会对自作聪明的人进行惩罚。”“在那一刻,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我眼前变暗淡了,”季娜后来说道,“我差点晕倒了。玛丽亚把我带出了房间,在送我回家的在路上她说了些什么,但我什么都不明白。”
这个女孩病得很重,惊慌不安的母亲来到学校,她告诉我她所知道的一切:关于女儿与玛丽亚的谈话,关于女儿去祈祷。“现在她不断说着胡话……胡言乱语中还一直叫着您的名字。您去看下她吧。”我在病人的床边遇到了玛丽亚。在季娜恢复意识的那一刻,她看到了玛丽亚,就尖叫着:“出去,出去!……”
三天后,女孩的病情渐渐好起来。她将一切都告诉了我。她震惊于教徒们提出来的要求:不许思考任何事情。怎么会这样?而什么是灵魂,什么是灵魂的美?难道可以不思考就去信仰什么吗?这一点使女孩深受震撼。
这个女孩还坦率地谈到了她的痛苦——谈到她为什么去教徒那里,她之前的想法和经历,还有她想自杀的事情。现在,季娜已经打开心扉,可以轻轻地触及心灵的创伤了。“孩子,你很漂亮,”我对季娜说,“不仅心灵美,身体也美。你有美丽的眼睛和辫子,漂亮的容貌和身材。你的美还在于你拥有自尊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你已经使自己确信,真正的幸福不是成为一个毫无怨言、恭顺服从的上帝的牲畜,而是要相信理智的力量,去创造幸福。快点好起来,你的朋友都在等着你。离这些伪善的人越远越好……”
我还没有说完,季娜就打断了我!
“不,我还要再去那里。我会告诉他们……”
季娜再次来到他们那里,说了一些真实的并充满激情的话。当传教士开始再次谈论需要用心而不是用智慧去信仰时,季娜站了起来,用响亮的声音问道:
“难道智慧不是灵魂吗?”
传教士困惑不解,他猜不透这个女孩要把自己的思路引到哪去,回答说:
“是的,智慧就是灵魂。只有人才有智慧。”
“那么,如果像您教导的那样不让思考,那么灵魂还剩下什么呢?我想知道,您一直在谈论的永恒是什么。我想想象一下,天国究竟是什么。我想弄明白,为什么我每时每刻都要为死亡做准备。我想相信这一切。但让我震惊的是,为什么禁止去思考这些事。怎么能去信仰那些不允许思考的事物呢?”
传教士沉默了。这个14岁女孩用简单又充满哲理的论证把他弄糊涂了。然后,他又开始激动地重复那几句话:
“你需要用心去信仰,因为上帝是这样要求的。”
“但是人的心就是理智,”季娜说道,“没有理智,就没有人的心。活物也有心脏,但没有理智,这种心就不会成为一个灵魂。您说了很多关于灵魂的话,而您又亲自给灵魂带上了锁链。您把灵魂变成了奴隶。您从人们那里拿走活生生的灵魂并把它变成一个木乃伊。而我想活下去。我想思考的不是死亡问题,而是蓝天和花朵。”
可能,对读者而言,一个14岁的女孩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如此深刻的想法,似乎难以置信。如果这个美好的人没有走进我的生活,如果我本人不是多次被她所说的关于生活、真理、美、幸福和理想的话,那些条理清晰、充满哲理又鼓舞人心的话深深地感动,我也不会相信。我没有夸大季娜对教徒们的影响:在听了季娜愤怒而真实的话之后,他们并没有成为无神论者。但是这些话震撼了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被真理、真诚及对邪恶与对人施暴毫不妥协深深地震惊了。
面对别人的思想的影响,季娜开始为她的精神自由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如果在这个女孩被必然死亡的想法,然后被自身的缺陷和无法获得真正幸福的想法震惊的日子里,大家都不去帮助她,如果季娜在学校的整个生活没有充满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她就会屈服于宗教世界观的影响。集体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能培养反对别人思想影响的坚定性;当一个人单独与意识形态的敌人遭遇时,这种品质就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 * *
个人道德财富的特点是将思想、感情、感受和行动统一。
在规划为期一年、数年或者整个少年期的教育工作时,首先请先确定,在这个时期少年对周围世界和自身都了解了哪些东西,精神生活中、特别是行动中的将如何反映认识的过程。少年期在本质上需要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在与人们的道德关系中要深刻理解、认识和感受需要成为个人财富的那种思想。应当予以关注的是,对那些激励着我国各族人民和全人类的思想、真理的认识,不能与人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脱节。
要使少年的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逐渐扩大——把目光从自己的村庄、城市和州扩大到自己的祖国,对当代生活和未来的展望,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少年对有关祖国命运的问题进行思考,那么他就会对超出了满足他的日常需求范围的事情表示关切。请努力使那种似乎不触犯个人利益的具体事情变成对少年而言带有深刻个性之事。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断扩大,自身包含了其他许多人的利益时,这个人开始成为一个公民。
就让少年个人与其他人的道德关系这样来表现吧——让其他人的利益变成少年的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进入个性教育的细致而复杂的领域: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领域。
【注释】
[1]“妇女早在奴隶出现之前就已成了奴隶。”这句话出自奥·倍倍尔的《妇女和社会主义》一书,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
[2]帕·马·雅各布森:《情感心理学》,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版,第210页。
[3]马克思在其1853年所写的《死刑——科布顿先生的小册子——英格兰银行的措施》一文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我们授引文中的一段:“况且历史和统计科学非常清楚地证明,从该隐以来,利用刑罚来感化或恫吓世界就从来没有成功过。适得其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页。)
[4]或许,作者所指的是我们在下面援引的这句话:“难道你在赴难时,还未洗清自己的一半罪过吗?”(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70年版,第48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6页。
[6]见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废除以前的死读书、死记硬背和强迫纪律时,必须善于吸取人类的全部知识,并要使你们学到的共产主义不是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经过你们深思熟虑的东西,是从现代教育观点上看来必然的结论。(《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7]这些话在安·谢·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中可以找到。(《马卡连柯文集》第1卷,莫斯科,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第294页。)
[8]高尔基在《责任》一文中写道:“死亡的害处就在于:由于人们害怕死,他们的观念就造成神,造成‘阴间’以及诸如天堂和地狱之类的庸俗不堪的场面。”(《高尔基文集》第25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53年版,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