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
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是对它公正、冷漠的解释和理解。如果人类在活动过程中缺乏崇高的情感素养,缺乏崇高的思想倾向,就不可能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忠诚。
我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以及我们社会每个成员面临的新挑战,都使我们介入周围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老一辈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公民义务感和个人责任感,是道德财富、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对我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承担责任的观念只有在下面的条件下才可能成为每个少年的道德财富:要在少年的心灵中牢固地确立起个人对这种观念的正确态度;但是,如果缺乏对社会的细腻的义务感,要确立这种态度是不可能的。
当人们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然界、社会发展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复杂规律。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个人与未来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集中关注的对象。
一个人的劳动态度和生活中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其他人的命运。平安和幸福取决于每个人对周围人的感受,取决于他如何将自己的行为与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协调一致。培养和发展诸如集体主义,友谊,善良,对他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尊重等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在对待人们的态度上缺乏情感素养导致了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则是冷漠无情、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主要根源。有些人不懂得人剥削人的道理,这些人的不道德行为的根源在于情感和道德上的无知,这种无知与精神世界的普遍贫乏联系在一起。年轻人所享用的那些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越多,那么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就应当越强烈、越深刻。我要强调的是,不仅要理解社会毫不吝惜地给了我个人幸福,而且要从感情和态度上正确对待我国社会关系中这一因素。在培养少年方面,让他们感受到对老一辈的个人责任感尤为重要。要庄严地向少年们揭示一种观念:人高于一切,我们社会中的一切都是造福于人。如果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没有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感素养,那么旨在培养人的尊严的宏大思想可能导向非预期的结果。只顾满足个人要求的情绪恰恰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即一些少年没有体验到对自己行为,对他人行为和态度的道德美的追求。
个性自由,包括情感自由,是我们社会的巨大福利。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一种最纯洁与最高尚的感情——人的感情时,如果我感受到我身边那些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可能与我的需要和愿望不一致时,那么这种福利可能会变成祸害。只有在情感自由来自内心情感的高度自律时,它才会带来共同的幸福。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这在任何一种精神生活环境中都十分必要。少年们应该通过情感的约束,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节制来理解“情感自由”的概念。
把具有紧密联系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者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培养,能达到一个实际的目的:教会年轻人控制他们的各种欲望,有意识地限制这些欲望,要成为欲望的主人,培养自己高尚的人的需求。
伊·彼·巴甫洛夫将情感称之为模糊力[1]。情感的生理基础隐藏在使人更接近动物的本能中。但是,人类高于动物界的恰恰是因为他的情感通过特定的素养、人的认识、劳动和社会关系而变得高尚。创造生产工具时手的第一个有意识的动作,人类思想的第一个火花,同时也是在发现美的世界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当一个人看到晚霞和飘浮在蓝天中的云彩的美丽,当他听到夜莺的歌声,当他醉心于空间之美时,他才成为了一个人。从那时起,思维和美一直同行。但培养这种高尚的情操需要在教育上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少年期,情感教育和美育的统一具有特别的意义。一个崭新的思维阶段能激活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他认识和掌握的不仅仅有事物、事实和现象,还有观念和原则。对社会、公共观念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态度越鲜明,道德感就越深刻。在少年期,个人对观念和周围世界的情感审美评价的感受特别鲜明。这是由于,人发现并初次通过观念和原则的棱镜来观察世界。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许多新事物的发现激发了少年对观念和原则采取的个人态度:它使少年充满崇高的精神,赞美善良并憎恨邪恶。这是道德感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少年的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一个条件:在深刻理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复杂现象的本质时,他能体验到多少高尚的感情。
一个人对别人和集体的态度,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是否表现得敏感、热诚和亲切,这取决于少年期情感上所认识到的观念和原则具有多么鲜明的色彩,取决于人的思维的视野涵盖事实的广度如何,取决于对周围世界的情感和道德评价是否有机地融合起来,也取决于在人的个人活动和斗争中他所认识的观念表现出来的深度如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认识的过程中鼓励少年为崇高的理想而斗争,就要使他感到自己是这样一些人的同志,这些人由于思想上具有英勇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形象进入了人类的精神宝库——高水平的教育艺术就表现在这里。
必须对少年们进行细致而合理的情感教育。这种教育是由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决定的。世界上没有比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学习更困难和紧张的劳动了。只有人们在认识事物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高度的情感素养,这种劳动才能成为所期望的那样,才能丰富精神世界。如果缺乏可靠的情感基础,就不可能进行有成效的和正常的学习。缺乏对情感教育和世界认识的统一是对知识持漠不关心态度的最顽固和最危险的根源之一,并最终导致少年们不愿意学习。脑力劳动的情感素养,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校生活中获得智力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