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财富交流
自我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补充,不是孤立和与人隔绝,而是一种活生生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作为伟大精神财富展现在别人面前,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缺少了这些微妙的关系,学校的智力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关系的实质应该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在向人们传递自己的知识时,一个人同时了解了别人和自身。理智感与道德感此时彼此交织,一个人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当一个人只满足于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其他事物则无动于衷时,这两种情感的交织就能保证预防那种精神上的利己主义。
精神财富的交流从课堂上就已经开始了。准备阅读一篇摘要,讲述所读书目的内容时,少年体验到贡献自己精力的喜悦。我们专门安排了几节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精神财富:阅读基于观察材料的文章;总结实验和观察的报告;我们有才华的数学家关于有趣问题的总结等。所有材料作为独立脑力劳动汇报都由集体做出评价。对同学的责任感促使少年们进行阅读和思考。
万尼亚、里达和萨什科还在五年级就学会了准备在显微镜工作下的标本。他们乐于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同学们。万尼亚教同班同学和低年级同学把果树嫁接到野生树苗上。科利亚、谢尔盖、拉里莎、尤尔科、季娜,瓦里亚为课堂绘制挂图。俘获低年级所有人的诗歌创作,少年期的大家也仍然对它兴趣不减。我们举行了一个诗歌创作晨会,少年们在会上朗诵诗歌。
加利亚上六年级时,我建议她负责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小组。这个女孩一直在寻找趣味习题,为小组课程准备图画。她对自己严格要求,她的个人藏书室里出现了数学史方面的新书。直到中学毕业,她一直负责小组事务。这项工作在女孩的智力发展和公民视野方面都留下了印记。
数学小组的领导者还有帕夫洛、季娜、瓦利亚、谢尔盖、费佳。我们一开始有顾虑,怕领导数学小组的工作对科斯佳而言不轻松,就没有派给他这个任务。少年自己却请求委任他为负责人的。柳达和万尼亚成了生物老师的真正助手。
小组成员们要进行物候观测,保护鸟类和树木。万尼亚的小组修了一个葡萄园。拉里莎,塔尼亚、尼娜、沃洛佳、卡佳和柳巴负责美术字、年轻的故事大王和年轻的艺术家小组。文科小组的精神财富交流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瓦里亚读五年级时,她已经是一年级故事大王小组的领导者。雪霁天晴的日子里,孩子们与瓦里亚一起去森林、到池塘岸边、到花园里、到我们的山洞(“梦想之角”)里去。瓦里亚的记忆中住着童年期创作的生动形象。每一次大自然之旅都能唤醒这些形象,赋予它们新的感情色彩。她把童话般的世界景象传给了年幼的孩子们。男孩和女孩编写了关于鸟类和动物的童话,在他们的想象中树木与高山,河流与老橡树桩都活灵活现。
我们与瓦里亚及故事大王们一起到森林、田野、“梦想之角”去了几次。听着孩子们编的童话,我记起5年前,当瓦里亚与她现在的学生一样还是小孩子的样子。我思考着12岁的女孩和7岁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并确信,只有在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之间建立智力联系,学生集体中真正的主动性才可能发挥出来:高年级学生的想法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中产生热烈的回应,高年级同学教低年级同学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只有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拥有共同的精神兴趣,智力关系才有可能形成。少年们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童,并同时自我肯定。能传授精神价值的精神和心理关系越细致,就越能刺激高年级学生自尊意识的觉醒,因为他成了低年级学生的朋友和导师。
对尼娜、瓦利亚,彼得里克和斯拉夫科而言,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时细腻的精神——心理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一种想法鼓舞并激励着这些孩子们,即他们能给予低年级学生某种好的、必要的东西。
毕业几年后瓦里亚讲到:“起初,我和孩子们的友谊体现为一起在林中散步,在林中朦胧的童话王国旅行。在那里,孩子们听了我的故事并编写了自己的童话。和年幼的孩子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更勇敢,思维更活跃,能找到需要的词语。我开始给孩子们布置提高理解能力的作业,组建了数学爱好者小组。我们决定每周聚一次,但背着老师我和孩子们每周聚三次。我去找孩子们时总是充满激情,高兴又自豪。孩子们充满好奇、信任的眼睛激起了我的新的力量。而我在准备其他功课时就怎么都做不到这样。我想变得越来越好。在我身上似乎住着别人,并且这个别人严格地评判我……”
塔尼亚、柳霞和卡佳与二、三年级的学生交上了朋友,开始教孩子们读写法语单词。这类学习小组至今仍然存在。许多结束四年级学习的孩子们都会读法语。
里达、萨尼亚和斯拉夫科创建了青年旅行家小组。他们的朋友——三、四年级的学生——在童话屋里聆听了有关世界各国及人民的童话。他们在童话屋里创建了针对低年级的影片库。春夏两季他们实现了直接意义上的旅行:男孩、女孩们研究了家乡的乡村。
萨什科、柳达、季娜、万尼亚、彼得里克是青年大自然研究家小组的负责人。物理研究工作与阅读书籍于是结合了起来。第一批青年机械师小组也产生了。尤尔科与谢尔盖设法搞到了一台小型内燃发动机,在四年级的少先队员中组建了技术学习小组。
如果少年们不进行积极的精神财富的交流,很难进行充实的脑力劳动。基于精神财富交流的相互关系是实现教育精神需求的必要条件——对知识的渴求。
六年级学生为居民们举办了知识晚会。晚上集体农庄庄员们经常聚集在一个小房子里。少年们来到自己父母和爷爷奶奶身边,向他们讲述自然现象、技术及科学成就。在讲述科学与自然系列时,他们逐渐加入了关于历史与人民当代生活的故事。成年人对晚会兴趣浓厚。每个少年都想参加晚会。一个班级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为自己确定了地点,农庄庄员们每周在那集会一到两次。这样就产生了第一批文化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小组成了高年级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对少年而言,相较于主持幼童学习小组,向成年人传授知识是与他人进行精神交流最复杂、最令人向往的形式。与充满睿智的成年人和中老年人会谈,更能激起他们对书籍和科学的兴趣。成年人提出的问题开启了未经探索的认识世界的窗口。与成年人会谈后的少年们陶醉于书籍,他们不断产生新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