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劳动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劳动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但是,当少年的双手忙于某事时,它的教育力量还没有展示出来。离开了思想教育、智育、德育、美育、情感教育、体育,离开了创造力、兴趣和需求,脱离了学生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劳动就成了他们想要尽快“推掉”的负担,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趣的事情。在许多学校里,劳动没有成为精神上的需求,这是最大的不幸。在一个人的观点和信念的形成时期,这会使他的精神生活变得贫乏。懒惰是一种灾难和恶习,懒惰风气的蔓延不是因为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因为工作不能使人得到鼓舞,不能使他充满崇高的精神,也不会在情感记忆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深入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和自我教育是少年时期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如果没有劳动中的自我肯定,那么就不可能有上述基本特征。如果一个人没有因为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而体验并感受到自豪感,那么要实现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生活的幸福和充实的源泉就在于感受这种自豪感。在少年期,人应当产生一种占据他的意识的想法:“我是谁?生活中我的位置在哪里?我的人生道路在哪里?我能做些什么?”只有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展示、表现自己,迷恋于做某事,在某件事情上取得了对于他的年龄来说是非常显著的成果时,才会产生这种想法。我记得每个学生首先作为一个热衷于某事的个人,受到创造性劳动目标的梦想的鼓舞,痴迷于理解劳动技能秘诀的愿望。劳动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个思想意味着什么?在与儿童和少年打交道的实际工作中,这意味着劳动与智力、道德、审美、情感、体力发展之间,与个人的思想、公民基础的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不能把劳动想得过分简单,认为劳动不过是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检验,把这种联系应扩大为更深刻、更细致的课题:智力发展——劳动,智慧——劳动。在少年教育中善于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找到一种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劳动,使它能把人引入创造的领域中,这是进行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只有把这些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解决,才能取得成效。

劳动成为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因为人在劳动中确认自己是个公民,体验到公民的自尊感。他觉得他不仅能够获得他必需的面包,还能够实现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公民感应该不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是牢记在心灵中——这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劳动对确立公民感的意义,一方面是在认识世界和征服世界中获得乐趣,同时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刺激,也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才能教育人。教育的一个微妙的秘诀是善于发现、找到并开拓劳动的公民和思想基础。

劳动与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统一是这样达到的,人通过劳动认识世界、创造美,从而树立了劳动、创造和认识的美感。创造劳动美,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领域,可惜的是,这也属于教育方面尚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