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培养的两个大纲
少年们的智力生活,他们广泛又多元的兴趣,他们在积极活动中自我肯定的愿望——所有这一切使少年们感到,如果学校除了课堂以外没有其他东西的话,不会使他们感到满足。无论课堂多么有趣,无论老师如何努力把课堂组织得很好,如果少年们的智力需求仅仅被局限在课堂上的话,他们就会对上课无动于衷。而对那些课外似乎是顺便得来的知识,少年却非常尊重并珍惜它们: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东西,对一个人显得特别珍贵。
多年的经验表明:少年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外阅读和了解的与课内无关的知识越多(这种无关当然是相对的:渴望知识的火花是在课堂上被点燃的;而能否将少年心灵中的这种火花燃成火苗则取决于教师的修养),一般来说,他就越是重视知识,尊重脑力劳动,尊重老师,尊重课堂教学,也尊重自身。鉴于这种规律性,我们已经注意到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激发对知识的渴望,要使少年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进行阅读、研究和思考。要使课堂成为好课堂,首先要使少年的智力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课内学习。如果能实现这一点,课堂就成为少年精神生活的迷人的源泉,老师是这个源泉的善良的创造者和守护者,书籍则成了吸收文化的无价宝库。
这些认识是少年智力培养中教育经验的基础。如果您想让少年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为了他们不白白浪费时间,不去在不道德的东西中寻找刺激,请您将这些无形的线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兴趣、需求和爱好上去。
我们每个人在备课时都思考过,我们在哪里、在什么当中点燃少年渴求知识的火花,我们将如何把火花送到年轻的心灵中去。这项教育任务是否完成,取决于少年能否深刻感觉到自己是真理的研究者、真理的发现者。少年的这种感觉越深刻,他就越渴望知道更多知识。如果我们想从另一方面,也就是通过课外工作来提升课堂效率,以课外的兴趣激发对课堂的兴趣,这种做法也是徒劳的。
每个老师在按大纲规定给出应该掌握的知识范畴时,同时也揭示了第二个大纲——选修知识大纲。选修知识,指的是超出学校教学大纲的内容。选修知识的范围取决于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物质条件,少年所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爱好、兴趣和天赋。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就同一门科目而言,第二个大纲(教学的智力背景)的范围对一个学生来说较宽,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较窄。第二个大纲知识范围的拓展取决于学生本人,但作为第一个推动力,点燃求知欲火花的第一个火星则是老师的素养,他的知识面及博学程度。
我们的教学集体坚信,少年的智力教育取决于必修和选修课程大纲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性质取决于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在观察了脑力迟钝的人的脑力工作后,我们确信,为了理解必修材料并在记忆中记住它们,这些学生需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科普文献——不是为了识记,而是为了使读过的东西通过知觉能在思维上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迹,促使大脑更好地理解必修知识并记住它们。
有一年学校安排我教物理。在学习“液体和气体的压力”一节时,我让掌握材料有困难的学生们阅读了有趣的科普小品。课外阅读似乎成了激发学生智力的推动力。学生们开始很快地领会其中包含的因果关系,无意识记忆的作用也有所增强。我相信,一个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与其说取决于大脑里积累的知识“负载量”,不如说是取决于这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刻理解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为有趣的、向往的但并不一定非要记住的东西付出了紧张的智力劳动,那他的记忆力就会得到发展。
掌握第二个大纲,实质上是少年们智力上的自我肯定、集体的多元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的不断交流。
掌握第二个大纲的最重要方法是进行独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