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我们把下列行为列入这个概念中:1.充实个人藏书室;2.在家里独自进行脑力劳动。

如果没有对书籍的热情,一个人就不能了解当代世界的文化,他的智力和情感就达不到完善的境界。也许,在共产主义下,人们将会拥有很多书籍?人们将把个人所占有的书籍看成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童年期,我的学生们就建立了个人藏书室。每逢节日或者生日,孩子们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一本好书。在小学毕业那年,我的每个学生的个人藏书室中至少有150本书,有些孩子有400~500本。有些孩子家中没有书,他们的精神生活贫乏单调,有些孩子在学习中困难很大,我们非常关心他们创建个人藏书室的情况。科利亚和彼得里克的父母没有考虑给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藏书室。在小学期间,学校(少先队、家委会、校长)就赠给这两个男孩很多书籍。

我们让每个学生把生活在书籍的世界中当成自己的目标。学校里创建了一个崇尚书籍协会,这里常聚集很多儿童和成人。协会每周举行读书会。少年们创建了一个图书传播合作社。“思想室”成为培养对知识的热爱的地方。每年,每个班级都会举办读书日。我们把这一切活动看成是让少年在书籍的世界中塑造生活的手段。

我们从来没想过,少年期能确定一生的志趣和爱好。志趣和爱好是一个动态的精神生活领域,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但在少年期,一个人应该深入到人类知识的某个领域,而这只能在存在多方面精神兴趣的基础上才成为可能。

我们相信,没有独立阅读,就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人生道路。为了不让人们对某些东西的兴趣变成一时的心血来潮,就应该让他们在少年期多读书、多思考、多探索;让精神生活与创造性、劳动兴趣密切联系起来。自我教育恰是课堂上掌握知识与家中独立读书的统一,形成爱好、培养能力、确定志向的漫长过程即表现在独立读书中。

如果家庭学习仅归结为准备功课,就谈不到培养多方面的精神兴趣、思考人生道路选择、热爱书籍和知识的问题。我们少年的大部分家庭工作都是根据自身选择的独立阅读,其中一小部分是读教科书。我们设法让学生用1.5小时(5至7年级)和2.5小时(8至10年级)完成家庭作业。这是可能的,因为脑力劳动并不局限于做家庭作业。重要的是——阅读非指定材料和准备功课都是精神生活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像低年级一样,家庭作业主要在到校前的早晨完成(所有孩子只在第一时间段学习)。从心理素养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在年轻时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和自律性,这种合理的工作制度是不可行的。在少年期,童年期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能得到巩固。我们每个老师都会鼓励少年要意志坚强,告诉他们:“要让自己在早上做家庭作业,你们会确信,这样能减轻脑力劳动,给你空闲时间进行阅读、参加兴趣小组和自我教育。在你们精神生活中留给阅读和兴趣小组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掌握必需的知识。”

下午(午餐和午休过后)学生们也从事脑力劳动,但这是具有特色的劳动:在“思想室”和家里读书、遣词造句(作文)。也就是说,学生们下午的精力都集中在干每个人感兴趣的事情上。

怎样能够做到让少年们早上完成家庭作业呢?毕竟,早上他们还要进行体力劳动。要想在早上做作业,需要早起早睡。

我们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经验表明,这种教育只能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产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斯·鲁宾斯坦说过,对个人的外部影响只能通过内部影响才能起作用。[3]对此我想补充一点:在人类的行为中任何一个外部刺激都表现出十分私人化、个性化的特点。从爱好社团工作到热爱书籍,从书籍到自己的科学知识领域,从知识到创造性工作——这是自我教育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路径。

我们不慌不忙、循序渐进地做到,使每个少年都找到自己喜欢的科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做到这一点。一个学生身上早在六年级就闪烁着智力灵感的火花,而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只在八年级才会有苗头。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一个或另一个科目充满热情,但在书籍的世界中生活和进行创造性劳动,这两者的统一始终对确立最喜爱科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向最喜爱科目的道路是从课堂学习到科学书籍的课外阅读,从教室到“思想室”,从引起兴趣的第一本书到按照喜欢的科目组建的小型个人藏书室。每个老师在激发对自己课程的兴趣时都很重视创造性比赛。我们确信,对某个科目感兴趣的第一个火花表现在,一个人了解的东西比大纲要求的要多,并且力求知道更多。我再说一遍,如果一个少年的精神生活仅限于教科书,如果学好了功课后他认为学习目标已经实现,那他就不会再有喜欢的科目。

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想尽办法来满足男孩们和女孩们的求知精神。在夏季旅行期间,我们为“思想室”和自己学生的个人藏书室找到了一些有趣的书籍。少年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们回家,带回来的书是激发求知精神的一朵朵火花。

我们并没有抱着很大希望,期望智力灵感最终会决定每一位学生的命运。但同时,我们在任何一门课中都重视精神生活的基础。“……如果没有限制,”卡尔·马克思说,“在任何地方都做不出重要的事情。”[4]

在少年期,合理限定精神兴趣领域的范围不会阻碍少年们的发展,相反会促进他们和谐、全面地发展。我们认为在这种限定中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肯定是重要的动力。

在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科学-课程小组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老师领导其中的一个小组,实行的是上面提到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学校里不能没有第二套教学大纲。参加科学-课程小组的是高年级和来自六、七年级的少年们,有时也有来自五年级的。我所有的学生都是这些小组的成员。这些小组是智力生活的中心,由于这些小组的存在,学校里形成了书籍崇拜和自我教育的氛围。

任何一个少年都不应该感觉自己被剥夺了智力发展,命中注定要落后。少年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是由于: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他会不幸,而在不幸之中就形成孤僻、警惕的心理,对人们不信任,以致会出现最可怕的事情:对人类的不信任、残酷无情。我不无痛心地想到,许多学校课桌后面坐着的是皱着眉头、充满警惕或冷漠的不及格学生。亲爱的教师们,这是我们教学素养低下的一面镜子。我们不能让一个人在离开学校时不仅没有受过教育,而且对知识漠不关心。在没有培养出对知识、教育、科学、图书和文化的热爱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