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 画

绘 画

美术作品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伟大感和美感,提高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与孩子们一起看图画是一种施加情感和审美影响的复杂方法,就像音乐一样。童年期思维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得美术的概括内容难以向学生揭示。儿童在观赏伊·希什金的画《黑麦田》时,他只看到了黑麦,为了让他看出某种更有意义的东西——人类的感情世界,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对绘画的基础认识是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要理解、体验和热爱绘画,一个人需要在大自然里接受长期的感情训练。每一个人在童年期都应该学习发现大自然的美,使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大自然之间仿佛被一条条智力的、情感的、审美的和创造的线索联系起来。重要的是,要使认识自然现象和大自然的美成为思想和感情的源泉。儿童惊奇地止步的地方,比如一块初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草地或林中空地,一丛周围长满琥珀色浆果的野蔷薇或草原上一座笼罩在淡淡的薄雾中的坟墓,就是儿童受到了美好事物鼓舞的地方。为此,我足足等待了好几个月。这种美的发现告诉了我很多事情,它首先表明,儿童已经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他自己的个性的东西。儿童越早上升到审美和情感发展的这个阶段,他就能更好地观赏绘画作品。

观赏绘画就是深入地认识事物,尤其重要的是认识感情世界。有些画是儿童难以看懂的,这些画需要在少年期和青年期进行观赏,在童年期“见过”以后但在整个一生不再观赏的画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艺术没有什么初等的东西。每件作品都代表着一个取之不尽的感情世界。像伊·希什金的《黑麦田》、阿·萨夫拉索夫《白嘴鸦飞来了》、伊·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和《桦树林》、康·尤恩的《俄罗斯的冬天》、阿·普拉斯托夫的《第一场雪》,这样的一些“初等的”作品需要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进行观赏,人们每一次观赏都能从中看到某种新东西。反复观赏绘画能丰富和发展人的情感记忆,培养那种可以被称之为美的感受能力。正是通过这种反复的感受,美术才进入少年的精神生活中。因此,随着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的每一个新时期,新的绘画作品都会被不断地纳入教育中,同时还要反复观赏已经看过的绘画。

在少年时期,我的每一个学生就已经发现并爱上了自己独特的、唯一的大自然角落。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池塘、树木、灌木丛、田野都在男孩们和女孩们的意识中获得了情感色彩。反复观赏从童年期起就熟悉的绘画正是建立在与大自然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情感财富基础上。伊·奥斯特罗乌霍夫的画《金色的秋天》和伊·列维坦的画《金色的秋天》是在初冬的暮色中观赏的,当时雪花已静悄悄地降落到大地上。正在观赏的内容与此时大自然中正在发生的情况的对比是打开情感记忆源泉的一个额外动因。少年们唤起了再次看到金秋的愿望,不是在画中,而是在活生生的自然界中。但是,现在这种愿望不可能实现,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兴趣才不断增长。

我努力使我们的每一次大自然之旅,每一次接触周围世界的美都能在儿童和少年的心中留下一点点欢乐。这是使重新观赏艺术作品成为情感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巨大吸引力在于使人们感到欢乐。男孩们和女孩们在三年级,特别是在四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小画廊:他们保留了绘画的复制品。令我高兴的是,他们愿意观赏绘画。这种个人爱好在艺术世界中是无比珍贵的,要比创建所谓的“学校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等要珍贵得多。如果画在墙上挂了几个月,学生们都已经停止关注它们了,那么艺术作品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情感和审美影响。在少年时期,男孩们和女孩们开始按照历史年代熟悉造型艺术。但是,不能够严格按创造年代的顺序来拟定美术讲座和观赏绘画的计划。在同一时期,我们观赏了这些画作,如鲍·约甘松的《审讯共产党员》、阿·普拉斯托夫的《草场》、伊·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奥·罗丹的群雕《加莱义民》、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年龄特点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那些描绘一个具有复杂多样的精神世界的人的艺术作品。

我把描绘人的道德美和道德功勋的绘画放在首位,这些画描写的是一个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战士。艺术应当是认识感情世界的源泉。美育的这条原则在绘画和美术的认识中尤为重要。当然,对少年讲解画的内容要比儿童更多、更深入。我们数次观赏了伏·谢罗夫的画《列宁会见农民代表》。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我讲了人物性格和关系的细节。少年们理解并感受到农民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时所表现的那种信任、沉思和亲切的感情。接下来,我谈论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体现在画中的历史事件的伟大和我们祖国的命运。这种哲学背景不仅是对艺术的深入理解所必需的,也是对作为人类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的公民感情的认识所必需的。

在对鲍·约甘松的画《审讯共产党员》的内容进行评述之后,我对作品进行了心理和思想概括:在蔑视死亡的英雄形象中,画家展示了人民的勇敢精神,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和必胜信念。

我讲述了有关叶·武切季奇的雕塑作品——解放战士雕像(柏林特雷普托公园)的故事,这个故事唤起了男孩们和女孩们深刻的自豪感,他们为我们人民把世界从法西斯主义中拯救出来的伟大功勋而深感自豪。

关于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讨论就像是一个出发点,让少年们了解了许多其他的关于一个人——一个英雄、一个爱国者、一个为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战士的艺术作品。有些绘画引起少年们对祖国命运的令人激动的思考,它们是维·瓦斯涅佐夫的《三勇士》、米·格列科夫的《到布琼尼的部队去》、伏·谢罗夫的《西伯利亚的游击队员》、鲍·普罗罗科夫的《在巴比亚尔》。有些作品激起了少年们对法西斯主义、对黑暗势力深恶痛绝的感情,它们是库克雷尼克斯的画《终点》,德国反法西斯艺术家弗·克雷默的群雕《布痕瓦尔德的蒙难者》、鲍·普罗罗科夫的画《母亲》。我揭示了忠于祖国和坚定不移地打击敌人的公民思想。男孩们和女孩们被伟大的精神和对敌人毫不妥协的态度深深地感动。我们在五年级时观赏了克雷默的群雕,然后每年都要重复观赏它。每一次,男孩们和女孩们都能在忍饥挨饿、遭受严刑拷打,但绝不屈服的人们的精神形象中发现新的细节。观赏群雕是对其他优秀作品的感知及情感和审美评价的一项准备工作:这些作品有奥·菲韦伊斯基的雕塑《不可征服的人们》和格·约库博尼斯的雕塑《母亲》。我认为揭示人类精神的全部伟大意义和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由于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最高理想服务的思想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这种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关于艺术家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的讨论中。

奥·罗丹的不朽作品《加莱义民》在我的学生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讲过夏尔·德·高斯特的长篇小说《提尔·奥伊伦施皮格尔》以后,没过几天就观赏了《加莱义民》。少年们屏住呼吸,听我对加莱城事件的艺术复述。这早已成为过去的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百年战争的事件在少年们的想象中栩栩如生。英国国王派他的部队包围了加莱城,他向城里的市民发出了一份严厉的最后通牒:如果不想让加莱城从地球上消失,只有一个条件,让6名有名望的、最受尊敬的市民脱掉衣服,只留一件衬衫,颈上套着绳索,去给胜利者送城门钥匙。国王事先已经决定要处死这些市民。为了拯救这座城市,6名爱国者决定去赴死。瞧,他们满怀英雄主义的决心,忍受死亡前的哀伤和恐惧向前走去;他们步履蹒跚,充满痛苦和哀伤地与生命诀别。

这部作品体现了人的伟大,充满了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我把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情节和英勇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素养的认识储备,以便去感受反映我国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功勋的苏联美术作品。理解和深刻感受人民的爱国主义功勋的思想是个人自我肯定的顶峰。艺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能唤起年轻公民作为一个人的自豪感。艺术形象中揭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必须联系爱国主义思想来激发和牢固树立这种自豪感。我的学生们观看了反映我国人民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画作,其中有的反映不久之前的法西斯战争,有的反映遥远的过去的战斗。观赏亚·布勃诺夫的画作《库里科沃原野的早晨》、米·阿维洛夫的画作《佩列斯韦特与切卢贝的决斗》、瓦·苏里科夫的画《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唤起了他们的自豪感,他们为我们先辈的功勋而自豪。

美术是洞察人们精神生活的有力方法。如果年轻的公民不用心去认识、感觉和体会我国人民在过去不得不忍受的可怕灾难和痛苦,那么他的心灵教育就是片面的。我们专门举行了几次晚会来观赏下列绘画作品:伊·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瓦·彼罗夫的《送葬》和《三套车》、格·米亚索耶多夫的《地方自治局的午餐》、谢·伊万诺夫的《移民的死亡》、阿·阿尔希波夫的《洗衣女工》、康·萨维茨基的《送去作战》和《铁路修理工作》、瓦·韦列夏金的《受了致命伤的人》和《战争礼赞》。青年一代只有在懂得和体会了劳动人民过去的种种遭遇之后,才会珍惜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少年期,肖像画是进行智育、情感教育和美育的特别有力的手段。在我们教学集体的教育工作体系中,培养感觉人的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感觉人就是用心去感受最细腻的心灵活动,善于从眼睛里发现悲伤、委屈、痛苦、不安和孤独。而最主要的是,必须善于从自己亲人的眼睛中看出并感觉到,这个人需要同情和帮助。我认为,教育工作中最细致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培养情感的敏感性和敏锐地感觉别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眼睛是思想和感觉的镜子。无论我们观赏什么画作,我总是要少年们注意画家在自己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眼睛。从这个角度来看,绘画和雕塑作品构成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一整套教育体系。

眼睛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感受的最复杂的领域。我们有一个与绘画观赏有关的、专门用于这个领域的完整讨论体系。我努力让不同时代和民族的艺术家将他们描绘的人类崇高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而让那些首先在人眼中明确表现出来的精神恶习引起少年们的蔑视感。

学校很幸运地获得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的复制品。针对这幅画我们专门进行了几次讨论,在讲述了这幅作品的宗教基础之后,我把男孩们和女孩们引进了复杂的人类感情的世界,使他们相信宗教世界只是一个外壳,是揭示人类激情的深刻的个人世界的一个借口。男孩们和女孩们被感性认识的自然力所吸引,当然就忘记了他们面前的那幅以《圣经》为主题的画。他们看到了人类激情的复杂世界,看到了善与恶、高尚与道德堕落(背叛)的冲突。

我们组织的晚会专门观赏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和拉斐尔的绘画《拿着花的圣母》和《西斯廷圣母》,这对少年们来说是令人心醉的、充满无比的诗情画意的体验。我很想让我的学生们体验到人类感情美所激励的感情,使这种美在确立世界观时期产生人类心灵中的内在感受美,因为在这个时期,对于人——对于他的道德面貌、精神财富、智力来说,思维变得特别好钻研、特别敏感。几十年的学校工作经验使我确信,对人的认识必须在感情发生积极波动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只对少年说:“人的美好就在于拥有高尚的感情”,这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感受和感觉到感情的美,那么这些话对于心灵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在观赏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画作时,我特别觉得有必要将感知的审美素养和话语联系起来。在这里,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能唤醒诗意思维的情感和审美刺激的因素。只有在有诗意思维的地方,才能对人的美产生美感。在讲解这些世界艺术杰作的创作史的时候,我谈到的不仅仅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作为情感和审美刺激的因素,话语的产物是深层含义,是画家体验到的,是他在周围的世界所看到的一切。我给学生们讲解,留在蒙娜丽莎嘴角上和眼睛里的微笑是怎样引起的。在这方面,人的眼睛特别深刻地用富有诗意的表情作了说明。这位天才画家年轻女子眼中反映的那一刻是整个感情世界。很难找到一句话,使男孩们和女孩们在想象中对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感受形成诗意般的概念,如果没有这些感受,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对诗意般的感情充耳不闻。

为观赏拉斐尔的绘画而举行的晚会对我来说是困难的。同时又是欢乐的、充满魅力的。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把基督教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古风融合在一起,也把那种为了拯救人类不可避免要做出牺牲的神魂颠倒的天真信仰和人类感情、母亲感情的崇高的美融合在一起。我在考虑,怎样通过这些艺术的崇高的美来揭示真正的人类的美,这种美使远离文艺复兴时代几个世纪,而且具有完全不同世界观的人们的感情变得高尚。我越是成功地找到那种揭示人高于上帝的尘世的、永恒的语言,艺术的美和人类的美就越能让少年们感动和激动。我要努力找到这样的话,这些话会让男孩们和女孩们对人类感情产生一个生动的、鲜明的概念,这些感情表达了对最珍贵的儿子、女儿和人类幸福的态度。圣母把自身的一部分——自己的儿子作为祭品献给世界以拯救人们,我的学生们在圣母的形象中看到了世界上最崇高的美——母爱的力量。在母亲的眼中,流露出不仅仅是惊恐不安和遭难的预感;在她颤抖的嘴角里,不仅有顺从的必然性,而且有坚定的决心。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艺术作品可以在人类眼中传达如此强大的母性力量。伊·克拉姆斯柯依把《西斯廷圣母》称作“各族人民想象的画像”。他说:“即使人类不再有信仰……,这幅画也不会失去它的价值。”克拉姆斯柯依的这些话表达了对拉斐尔创作中的全人类概念的理解。

在男孩们和女孩们都发育为成年男女的时期,我们不止一次地观赏过上面提到的拉斐尔作品,观赏桑·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扬·维梅尔·代尔夫特的《读信的少女》、欧·德拉克洛瓦的《在街垒中的自由》、让·安格尔的《泉》、彼·鲁本斯的《芙尔曼与孩子们》和《女仆》、瓦·谢罗夫的《少女与桃子》,弗·博罗维科夫斯基的洛普欣娜像和尼·亚罗申科的《高等女校学生》。我坚信,当无法理解的愿望和冲动的第一阵风袭击年轻的心灵时,向他们展示作为全人类的美的最高体现——女人的美的全部奥秘是非常重要的。我努力让男孩们和女孩们神化女人的美,把它当作某种理想的、不可侵犯的东西来对待,而让女孩们确立亲密感、贞洁感。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艺术,那么任何道德教诲,无论多么明智地被生活经验和对人类美的敬仰心情所阐明,都无法在年轻的心灵中确立这些高尚、崇高的感情。

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能找到让学生理解肖像画的深度和美的“钥匙”。当他们在五年级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三死》时,我向他们展示了由伊·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位伟大作家的肖像。少年们在聆听和感受托尔斯泰的优秀作品后,更加仔细地端详他的脸部特征,特别是他的眼睛。在他们之前逐渐显露出“对人类生命最内在运动的深刻认识”(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评论年轻的托尔斯泰时说的话)[8]。刚毅而充满崇高思想的脸庞,具有洞察力的目光,能注意到并非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东西,表现出全神贯注、求知精神和那永不熄灭的寻找真相的渴望。所有这一切都在阅读的影响下被认为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同时被认为是诗意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心灵财富,这个心灵财富需要用一生来认识,而且始终不能彻底认识它。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给八年级学生读《安娜·卡列尼娜》时,把一幅巨大的作家肖像画复制品摆放到他们面前的情景。我知道,这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是在这位作家正在研究这本小说的时候画的,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点告诉少年们。可是,在听到小说人物的陈述和言论后,拉里莎激动地说:“这正是托尔斯泰的想法。他本人也是这么想的。”

我不记得有什么事实,能和这个小小的插曲一样的意味深长,表现出艺术的强大力量。

然后,在一年后,我们阅读了《战争与和平》,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巨大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这幅画是由列宾在伊·克拉姆斯柯依画了作家肖像后十五年后创作的。现在我的学生们从同一个思想家的眼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用他们的话说,列夫·托尔斯泰的脸“焕发出智慧和安详的光彩”。

听着莫·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作品片段,男孩们和女孩们仔细端详着伊·列宾所创作的作曲家肖像。正是音乐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受画家那种灵感和他的创作巅峰,画家列宾就是用这种灵感、站在这样的高峰上才看清楚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然后把作曲家画出来的,根据弗·斯塔索夫的热情洋溢的评论:他是用火一样的热情作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