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政治取法天道
董仲舒坚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此为理论根基,他为汉帝国设计了一整套包含专制制度和人伦准则在内的天道政治,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主要构建者,从而对帝国的治国方略、统治制度以及帝国的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具体涉及董氏的天道政治之前,要明了董氏天道的含义。在董仲舒的理论里,天道与寿夭问题一样,也有变与不变两个层次的含义。
在回答武帝策问时,董仲舒说:
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捄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虖!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捄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38]
董氏认为,“道”的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行之万世也不会过时的永恒真理。因为,这个层次的“道”乃是出自上天,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而第二个层次的“道”,则具有时效性,即某个具体时间里的道,它会有流弊,即“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因而需要第一个层次的永恒天道来对其加以修正,以“捄溢扶衰”。所以,王者当乱世,则必须改制,以回归正道,但这种改制并不是改易永恒天道,而是拨乱反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董氏称“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在董仲舒看来,随着时易世变,则王者也要因应形势、顺应天道,以适合本时期的具体的道来施政。具体说来,若王者是承继治世,则不必变更道;但若是承继乱世,则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进行“更化”。这就是所谓的“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