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三件事情

明白三件事情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或许不需要每天问自己三次,但必须明白三件事: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

我想干什么是指个人理想,我能干什么是个人的能耐和能力,我必须干什么意味着为了生存必须优先选择的。可以说初入职场者和职场老将都存在着纠结,即想干的事太多,能干的事太少,必须干的事又太苦太难。如果想要避免或摆脱必须干的太苦太难的工作,除了努力把它干得更好外,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这三件事情。

我想要干什么?就是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在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框架内制订职业生涯目标,并将它分解成阶段目标。

“力学之父”牛顿,很小的时候就小有成就,有人赞誉他为“力学泰斗”。

牛顿却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常常为发现一块美丽的贝壳沾沾自喜,对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无知。”

牛顿正是意识到还有浩瀚如海洋的真理尚未了解,才使他在确立了三大定律后,又发现了万有引力,甚至还在光学及其他研究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牛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去追求真理海洋。职业最初都是我们谋生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在择业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知,只有个人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取舍,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职业,在由收入、社会地位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出一个最大值。

我能干什么?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而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将所有技能全部掌握。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终的优势领域。你可以把自己已经证明的能力和自认为还可以开发出来的潜能一一列出来,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择己所长。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政府机构的一封信,信中诚邀他去当以色列总统。在一般人来看,能当上总统,自是荣幸之至了。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担当高官。”

我们也知道爱因斯坦如果当上总统那一定是全人类的损失,因为他完全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博士在1999年3~4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一篇名为《管理自己》的论文,强调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成为杰出人士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个集体,需要克服的是“短板定理”,而对于个人,不要想着努力去补齐短板,而是应该去发挥自己的长处。

我必须干什么就是我们必须考虑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分析周边的环境,包括本单位、本市、本省、本国,甚至国际上的环境;分析内外环境给自己职业生涯会带来的机遇和阻碍。只要认为自己有可能借助的环境,都应在考虑范畴之内;分析在这些环境中,自己可能获得什么支持和允许。

同时,我们亦要分析目前自己所处的行业、企业和职位有哪些威胁,又有哪些机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机会和威胁都是相互依存,并可互相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