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着急的中国职业化现状
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而中国的职业化进程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职业化训练明显滞后。对于个人来说,职业化是职场立身之本,许多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知走了多少弯路,也难以取得职场制胜的真经。其实不仅是职场新人,包括经理、领导者都没有职业化意识或者没有将职业化提高到足够的认识高度。表现出或者导致的结果为:
1.认识上的职业化“雾”区
你觉得什么是职业化?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许多求职者或者在职者,回答结果不甚理想。回答者对职业化常有的误解是:
穿西装,打领带,衣冠楚楚,就是职业化……
职业化仅与新员工有关,与老员工毫无关系……
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就很职业化……
经理人,肯定不缺乏职业化素质……
职业化,那是企业和老板对员工的约束……
职业化,只对企业有用,对员工没有益处…
职业化是针对员工的,与老板没有丝毫关系……
由此可见,对于职业化还存在很大的认识误解。我们说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生活在这样的重度“雾”区里,自然也很难成为一个职业化人,获得职场生涯的成功。
2.员工无可供参考的行为标准
一份迟到的项目建议书:
有一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由于项目组成员未及时编制出项目建议书,而失去竞标的机会。后来发现,公司以前曾经接过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项目,已经有现成的项目建议书,只需将其中的一些参数稍作调整即可。然而,项目组谁也没有想到过它。
目前很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公司老总的理念和眼光,另一方面来源于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个人对工作能力的有效发挥。但现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没有通过一种机制来系统地进行总结与管理,没有一些规范的操作指导书来指导员工工作,相同的业务工作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模板以供参考。对于员工来说,每个员工到岗后要自己摸索,每项业务都得从头做起,即使是高素质、好态度的员工也很难创造理想的工作绩效;对于企业来说,整体工作效率自然会下降,企业经验浪费很严重,甚至因此失去市场机会。
3.管理者自身角色错位,忙而无功
一位忙碌的项目经理:
新上任的刘经理由于对自己的办事方法充满信心,对下属的工作总是觉得不满意,同时心里想着我负责的工作一定要做得漂漂亮亮,不能出问题,因此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办:产品中有几个关键器件的性能测试、厂家选择一定要自己来做;产品的结构清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合同制定、商务成套、生产装配、备货发货、安装维护等各个环节,其中的关联之处员工不一定都知道,还是自己做比较保险等。一段时间过去后,弊端就表现出来了:一方面,亲自做的事情太多,整天疲于奔命,还是有很多任务没法及时完成,每到月底统计的时候留意一下,自己的计划完成率在项目组里面反而是最低的。对上级和其他部门的承诺不能实现,不但影响自己的工作指标,还拖了相关部门的后腿;另一方面,部分员工工作量不足,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或者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件简单的机械的工作,没有发挥才干的空间,缺乏成就感,士气下降。
孔子说“在其位,谋其政”,可是在中国企业里,管理者在其位却未谋其政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高新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内部管理者的成长速度和人员培养速度却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许多管理者未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就已经担任某个职位了,人们戏称为“跑步上岗”。他们接任管理岗位后,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做,没有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的参照标准,工作更多的是凭借个人悟性,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如何调配团队成员等,严重缺乏职业化的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