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你的人脉资源

重视你的人脉资源

人脉资源到底有多重要?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为人处事的能力。这句话或许有点夸张,但是我在一项调查中得出的数据也发现,17.35%的人认为人脉对职业生涯最重要,“个人能力”被公认为第一要素,其次是“机遇”和“人脉关系的因素”。一般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于人脉在职场中的作用也愈加看重。这也就是有人讲的30岁以前靠专业赚钱,30岁以后靠人脉赚钱的道理了。

但是我同时发现,即使肯定了人脉在职场中的重要作用,却只有48.36%的人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这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一半以上的职场中人多多少少地带有一些“自命清高”、“不愿求人”的特征。其实,我们没必要去抱着一种工于心计、拉关系的刻意心理,只要多留意,其实我们都有人脉资源。

友谊无疑是我们这张关系网中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友谊的纯洁程度使得每次的帮助都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一句“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就可以替代任何理由。正如没有结交任何权贵,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小吴,每次的“贵人”都是他的同学。有这样一句关于描述友谊的:“世上唯一无刺的玫瑰,就是友情。”友情是我们多彩生活的亮丽色剂,同学也自然是我们人际关系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多考虑向周边朋友寻找一些机会。实际上,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贵人”。

小李曾经跟我说她的理想是当公务员,经过性格测试我发现她也很适合这一岗位。而鉴于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太激烈,小李毕业选择了先考乡镇选调生,准备在基层工作几年后再往上面发展。小李的机会是至少待两年,但是没想到机会来得那么快。在一次从乡镇回家的大巴上,小李认识了一个长者,一聊发现长者是她老乡,他们聊得十分愉快,下车的时候老者告诉她自己是市里的一个官员,正好也要在体制内招人,小李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能力考了笔试第一名,面试也自然就不用说了。

显然,小李的“贵人”就是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到的在车上仅一面之缘的老乡。小李轻轻松松就得到了别人可能会挤破脑袋才能拥有的机会。小李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弱联系理论:谁给你的信息最重要?

小李的例子事实上就涉及一个弱联系理论。

弱联系理论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通过对一些找到工作的人的调查,马克·格兰诺维特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27.8%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马克·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告诉我们,“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要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你们获得的信息大抵一致,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认识人的机会多。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2010年,三个美国研究人员——伊格尔(Eagle)、玛希(Macy)和克拉克斯顿(Claxton),做了一件有点惊人的事情来验证这个思想。他们把2005年8月整个英国的电话通讯记录拿过来,其中涵盖90%的手机和超过99%的固定电话记录。这些电话记录构成了可见的社交网络。研究者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但是英国政府有全国每个小区的经济状况数据——你可以查到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样他们把电话通讯记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居民的经济排名进行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通过打电话的时间长短跟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对比,可以发现,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

中国有句古话: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会发现社交圈子多样性与高经济收入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收入高的人之间更多的是一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因此格兰诺维特得出的结论是: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我们或许没有重视弱联系理论,但是拓展自己的人脉圈获得各类信息已经被很多人运用,这在做保险、市场营销等工作的人身上更能体现。

我认识一位做保险业务的朋友,我暂且叫她小何。其实我们只见了两次面,说是朋友是因为我们第二次见面相聊甚欢。她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我那个时候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并且在联系孩子出国的事情。这次见面她自然就询问我孩子的出国学习情况,我很感动她还记得这么多事情,而由于孩子的事情进展顺利我也很乐意跟她交流。第二次见面的20多天后,我一个老朋友突然紧急地要办理保险业务,我当然就介绍了小何给他,这笔单一谈就是近10万。而据我的老朋友介绍,他后来又给小何介绍了一笔20万的单。

小何无疑就是信息传递的受益者。当然这也归因于小何对人脉圈子的重视,对信息保存的用心。因为后来我才知道小何的秘密,原来她每次接到名片都会当晚就进行归纳整理,在名片的背面做好详细批注,包括相遇地点、介绍人、兴趣特征,以及交谈时所聊到的问题等,越详实越好。在建立“新联络人”时,将这些信息打在备注栏里,以后只要用“搜寻”功能,便能将同性质的人找出来,这样她所认识的人、结交的圈子,无疑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