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目标先定位

确定目标先定位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所大学的教授,他曾经连续3年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调查。他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不准确,或没有做过切合实际的思考及具体方案的筹划,结果就业后在职场上跳槽频繁,在社会上迟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此他总结出了几大原因。

首先,职业价值观不明确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对职业选择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也就是一个人理想与追求。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在职场上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因而会在刚工作的一段时间内陷入迷茫。在调查中,我的这个教授朋友发现,职业价值观非常明确、明确以及基本明确的学生只占43%,其中非常明确的只占9%,明确的占16%,基本明确的占18%;而超过一半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甚至还有6%的同学没有价值观(见表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过于注重对学业、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企业过于注重效益的创造、员工价值的剥削,从而忽视了职业价值的培养。

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多花点时间思考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这在我们的下面篇幅会有具体的论述。

表6 职业价值观明确程度

其次,文科生择业定位比理科生更难

李教授发现,除了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研究价值观的明确与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择业定位也有不同。调查发现,在文科生中,目标基本明确的占到了68%,而不明确的有12%;在理科生中,目标基本明确的占到了82%,而不明确的只有7%(见表7)。这表明,理科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比文科生更具方向性,理科生也会较多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吻合的职业,从而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现有的职业中,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职业也多偏向理工科。而正因为他们的目标更为明确,从而使这类人才也相对匮乏。而文科生所面对的就业范围相对比较宽泛,如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很多工作,因而在他们选定择业目标时专业之间的限制就显得比较模糊,没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这也导致这类人才大量存在并且缺乏竞争力。

表7 文理科学生职业目标明确程度

因此,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文科生更应该及早定位,朝着一个目标培养核心竞争力,才不至于在职场中被大浪淘沙。

再次,就业面狭窄,对社会适应性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时代,就业也变得多样化和全球化。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世界公民”,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视野狭窄,只想去大城市和高收入行业工作,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更愿意去做公务员。

事实上,就业机会是由社会组织提供的,我们不能试图去改变,而只能去适应。比如面对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我们就要想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公务员这一行,以及具不具备公务员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要求。如果仅仅是为了稳定的收入以及面子问题,大可不必花大量心血去钻研这个考试。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会专门讲到李同学面对工作岗位时的选择,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那么如何对我们的个人职业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呢?美国施恩教授的职业锚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个比较好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