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

价值观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在无意识中发挥作用,并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形成对组织及周围环境的看法。组织文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价值观、信念和假设。真正的组织文化是通过组织内部人员的实际行为方式明显体现出来的,是关于“公司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及“你如何按照这种方式来管理公司”的基本假设。其中,组织和制度里认为的“本该如此”的假设,会对战略的制定和开展业务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方式比结果更重要,从个人A到团队All的关键是价值观的一致性,唯有践行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发挥团队的作用,保证组织持续稳定的发展。让我们来看看苹果公司的企业准则和价值观细则。

企业准则: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打造“人性化”产品,通过产品简洁易用的特点使其成为拥有者的自然延伸。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客户服务机构,以便为零售商、分销商和技术支持中心提供服务,其水准要远超过业界水平。

企业价值观细则:

第一条:对用户进行换位思考……绝不会以利润之名向伦理和诚信妥协让步;

第二条:进取精神……我们的产品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条: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制造的产品旨在提升人类能力;

第四条:创新和远见……我们接受风险并致力于开发领先产品;

第五条:个人表现……我们希望个人承诺和表现超过业界标准;

第六条:团队精神……鼓励个人与各级管理层充分互动,分享想法建议,以便提高苹果的效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

第七条:质量……我们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

第八条:个人回报……我们认可每个人对苹果成功所做的贡献,我们会与大家分享成就和经济回报,多劳多得;

第九条:杰出管理……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是重中之重,员工应该相信管理者的动机和正直性。

这些企业价值观已经成为苹果日常交流的组成部分,员工可将此用作衡量自己和管理层表现水准的标尺。最为关键的是,苹果的价值观文化已成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文化体系[5]

单纯就经济与商业的角度,企业存在最重要的目的当然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然而股东或高管的利润动机未必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在企业的战略绩效工作坊中,我就强烈地感受到,当企业家或CEO在激情洋溢地讲述自己的战略想法时,在座的团队成员却无动于衷。因此,唯有以利他的核心价值为基础的愿景才能激发人心、凝聚团队。简而言之,任何企业除了获利以外,必须对社会进步、顾客价值、员工成长、社区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不确定的因素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描述与愿景相对应的公司价值观说明,也就是使命说明的核心。通过对大量卓越公司的长期研究,柯林斯得出一项结论:公司需要一整套核心价值观,以赢得长期持久的成功,只追逐利润是不够的。

看看韦尔奇在20世纪80年代在GE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观的推广:直面现实、坦诚、全球化、无边界、速度、激情、激励、群策群力等。GE非常重视这些价值观,他们把价值观印刷到塑封卡中,以便每个人随身携带[6]

从个人A到团队All的关键是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在中国,“诚信”是普世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诚”和“信”,一切都无从谈起。普世价值观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企业竞争优势。例如,在UPS公司,价值观被视为战略资产,其重要性不断提升,他们将这种价值观用于竞争优势的三个关键重点:招募和留住正确的人员、促进创新和打造客户心态。

就像很多公司要求员工每天晨会朗读公司的VMV(愿景、使命、价值观)一样,阿里巴巴甚至把价值观纳入绩效考核,并作为人才晋升的依据之一。同样,GE公司在所有会议上都不遗余力地向员工灌输强化自己的核心理念。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延续能够帮助员工乐于面对或适应新的挑战和实践。价值观不仅体现创业企业的本质,而且能使企业在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驱动下,真正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践行价值观是战略绩效达成的重要基石,只有践行价值观才能带来持续的成功,别无其他捷径可走。让我们看看星巴克的价值宣言:

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激发并培养人文精神,从一个人、一杯饮品、一位街坊做起。我们满怀激情地依照道德标准采购最好的咖啡豆,精心烘焙,并提高咖啡豆生产者的生活品质。我们认真对待一切,我们的努力永无止境。面对客户,当我们全情投入,我们就会与顾客息息相关,会与顾客一起开怀,并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哪怕仅仅是片刻也值得。的确,这始于提供一杯完美饮品的承诺,但是我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团队All到A公司就是一个放下自我、融入团队、利他共赢、彼此成就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基业成就——宗教思想、帝国伟业、赫赫战功,无不靠高远的共享乌托邦来支撑。利己和利他本是一体两面,距离却如沟壑难越,这正是企业难以伟大之根源。利他是起点上的超越,也是从个人A走向团队All的前提,更是持续卓越之根本。甚至可以这样说,是否有利他精神是区分企业主和企业家的标准,因为利他界定了自我与所有他人的基本关系。

【注释】

[1]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2]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

[3]杰伊·艾略特:《与乔布斯一起领导苹果》,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152页。

[4]杰伊·艾略特:《与乔布斯一起领导苹果》,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5]杰伊·艾略特:《与乔布斯一起领导苹果》,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6]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