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对于企业或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的轨迹,我始终充满好奇。本着“让企业走得更远”的使命愿景,我们开始对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甚至世界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的规律进行长时间的研究。

我很难接受就事论事地讨论企业绩效的好坏,或者用未经验证的抽象理论来确定企业发展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我从1999年开始专业从事企业教练的工作之后,透过广泛的授课、阅读、交往和大量的企业辅导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教练架构。

在过去20年间,我有幸能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年度和季度的战略绩效工作坊(SPC)、教练式领导力发展项目(LCP)和组织变革与发展主题研讨会(OD),与企业家及管理者深入讨论并解决有关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如人才发展、组织体系、战略绩效等。

在此期间,我发现过去单纯基于财务数据分析的战略讨论方法有着其内在的弊端,特别是现代MBA式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成长方式大相径庭。老师不是帮助企业家或管理者阅读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或对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关注,而是传授各种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以及收集可以检验的数据;或者只是讲解已经成为历史和经过加工整理的所谓的成功案例,把一个综合性问题分解成为一个个专业问题;然后只需专业的方法就可以处理,这种方法意味着培养一批同样思维的专业企业家;而对企业家的天赋和独特性开发得太少,导致竞争同质化,复制满天飞,创新不再,原创不足。

因此我开始尝试把人文、哲学、历史、心理学等领域的理念运用到企业发展的研究中,更加重视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内在对话,心智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商业价值观的反思,逐步形成具有原创价值的企业成长理论。

在观察各种企业所经历的增长与波动中,从2007年开始,我尝试建立一个有效架构来解释企业组织的兴衰,并试图帮助企业构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理论。这个方法论就是将企业家及核心团队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将企业文化、客户价值和人才发展等三种因素熔于一炉,而“人的成长”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线。

这种基于“人的培养和发展”的方法论,不仅有效地结合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内容,也将当下企业家非常关心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加以结合。特别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把企业家的个人愿望和组织成员的内心需求作为企业成长阶段性的动力之一,更是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组织机制的建立找到了立足点。可以说这种方法论是本书的根基。

当然,由于时间有限和本人才疏学浅,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调整,特别是在每天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悟到,“从知道、了解、明白到做到”是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还记得从我第一次听到陈氏太极的要领口诀“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震乾坤”,到我真正有所体悟已经是12年后的一个清晨。

所谓“梢节领劲”,就是通过身体末梢如手指的变化来引发身体的力量和能量的变化,从而达到蓄势待发。这和本书中强调的“以一线员工的成长来驱动组织的健康发展”何其相似!如果说一套太极拳我练习了十几年都未曾领悟其中的要点,更何况多人形成的企业组织,更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加上商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瞬息万变,要想真正阐述清楚企业组织发展的内在脉络更是力不从心。

之所以斗胆写作此书,主要是受到中国崛起的感召。“国强须人杰”,我真心希望通过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的真实案例,能够给那些正在创业和走在创业路上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一丝微弱的灯光,如果借此能够温暖和唤醒更多的伙伴创造出更多的伟大公司,心愿足矣!真心渴望能通过本书与大家做更加系统深入的交流,得到伙伴们的智慧反馈。

在此衷心感谢一路上所有对我默默支持和帮助的老师、伙伴和客户。正所谓“教学相长”,如果没有伙伴们的无私分享和充满激情的实践,就没有我的进步和成长。书中的每个案例,以及与每个伙伴的心灵对话依然历历在目,无论是充满纠结的讨论,还是满怀激情的梦想,都是那样令人难以忘怀。每次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一个起点、一次小结,感召着我一路向前。

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章永宏先生,虽然不像我的第一本书《教练管理》那样谈得很多,但他专业的反馈和直接的挑战依然给了我无限的灵感,特别是他作为学者的批判精神更是让我不敢有半点松懈。透过我们的定期见面,就书中的案例、观点、人物等进行开放交流,我再次体会到共创感觉,这本书中理应融入更多人的智慧。

我还要感谢这些年对我充分信任并给我提供实践机会的杰出商业领袖和卓越企业家们:顾仁发、蔡长乐、蒋建林、武英华、刘方毅、张良华、施绍平、常波、张国林、曹建青、马文波、舒龙启、黄明坤等等,虽然他们未必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但正是他们的一线经验和极其接地气的无私分享给了我很多真知灼见和敏锐洞察,也使得本书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

此外还要感谢对我的管理思想形成有影响的管理大师们:彼得·德鲁克、吴敬琏、厉以宁、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约翰·麦克斯维尔、拉姆·查兰等。在《教练管理》这本书中我重点提到了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对我的管理启蒙,如果没有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没有我的《教练管理》。

而对于这本《共创伟大的公司——成长型组织》,我需要特别感谢的是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他们合著的《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对我系统而平衡地看待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强调的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财务和非财务的平衡等思想理念。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不是从股东视角和客户视角来确定公司的目标和学习成长的目标,而是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视角来指导企业的发展。也许这充满挑战,毕竟“人的改变和成长”是企业发展中最富有挑战的任务。但好在多年的教练实践,让我有机会帮助企业家和领导者意识和体验到,唯有组织和领导者都以“人才培养和发展”为核心任务,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汇华教练所有的合作伙伴和长期搭档:刘海琳(Helen)、Sasha Lee、陶琳(Lynn)、Raymand、Crystal等,在无数个充满挑战的项目中他们激情的奉献和智慧的付出,是我得以尽情发挥和完成本书的基石。特别感谢我的助理Alva和Liang,书中的精致图形和表格都得益于他们的帮助。当然,我更想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夫人、父母和儿子,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他们无私的爱和全身心的支持是我得以激情投入工作的生命动力。最后,我还要感谢我所有的学生、老师,还有亲爱的读者朋友,衷心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包容,以及为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你们的睿智总是不断地在启发我。